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原文】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①。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②。
【解析】
這首詩充滿了畫意,所描繪黃昏山中的景物都是為陪襯詩人“待丁大不至”這一情懷的。詩中所寫,都是山中平常景物。但在作者筆下,卻充滿詩情畫意,富有韻味。寫夕陽、群山、樵人、煙鳥,句句扣緊薄暮情況。見鬆月而覺夜涼,聽風泉而覺清幽,更顯見詩人感受的深切。末句使人如見詩人的神情和姿態。
【注釋】
①度:翻過。倏:忽然。②之子:此君,這位先生。蘿徑:女蘿植物掩映的小路。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原文】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裏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解析】
詩開頭從月亮盈虛寫起,引出世事無常,因而產生憶念之情。這種憶念,比一般的賞月懷人更為深摯。“美人”猶言佳人,指崔少府。“越吟”,是想像他在山陰(古越國之地)吟詠。末兩句,意謂自己在千裏之外,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德行。芝蘭、杜若,皆香草名,古詩中常用以比擬腎人、君子。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原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裏。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黽俛空仰止。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①,何必待之子?
【解析】
詩從所要尋訪的隱者的棲身之所寫起。三四兩句,寫到門不遇之景況,緊接著兩句是尋訪者停在戶前的想像之詞,七八兩句說空負了一片景仰之情。
“草色”以下六句,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失望而變得滿足,由景仰隱者,而變得自己來領略隱者的情趣和生活,誰能說作者這次跋涉是入寶山而空返呢?結尾兩句暗用典故,用了著名的晉代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的故事,表達高雅之誌。
【注釋】
①興盡二句:暗用王子猷訪戴安道的故事。故事出於《世說新語·任誕篇》,記晉代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刻登舟往訪,在大雪中行經一夜才到達,快到門口又轉身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人采用這一典故,為的是自抒曠懷。之子:這位先生。
春泛若耶溪①
綦毋潛
【原文】
幽意②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③。
【解析】
這首五言古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的作品。在寫法上,詩人緊扣題目中一個“泛”字,在曲折回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寫,因而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行進感和動勢,恍惚流動,迷蒙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麵,給人以輕鬆暢適的感覺和美的享受。
【注釋】
①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南若耶山下,北流入鏡湖。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故又稱浣紗溪。②幽意:尋幽探奇的興致。③生事:謀生之事,此指做官。持竿叟:釣魚老頭。史載太公望(呂尚)不得誌時,曾釣於磻溪,此處隱以自喻。
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原文】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雲。鬆際露微月①,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②。
【解析】
這是一首山水隱逸詩,在盛唐已傳為名篇。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之所在。“深不測”一作“深不極”,並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說清溪水流入石門山深處,見不到頭。
末聯寫自己的歸誌。“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語,表示將與鸞鶴仙靈為侶,隱逸終生。
【注釋】
①鬆際二句:在鬆枝間露臉的月亮,也為你而灑下清光。②西山:此處西山當亦指鄂渚(武昌)西的樊山,作者曾寓居此地。作者《西山》詩有“林昏楚色來,岸遠荊門閉”之句。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①
岑參
【原文】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②,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