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首)

張九齡

【原文】

蘭葉春葳蕤①,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②。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③。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解析】

張九齡遭李林甫之流的讒言而貶謫荊州後,他作了《感遇》詩十二首,這是其中的兩首。

第一首開頭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花卉植物——春蘭與秋桂。接著展現其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詩人以物之“本心”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隻是盡他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本份,而並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通達。在此點明全詩的主旨。

第二首讚美丹橘具有耐寒品性,運用了比興和托物言誌的手法。

【注釋】

①葳蕤:形容茂盛披拂的樣子。②自爾:自然而然地的意思。③重深:指天子所居之地。阻重深:喻自己為唐玄宗棄置不用。

下終南山①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②。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鬆風③,曲盡河星稀。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解析】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麵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叫斛斯的隱士。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正好遇到了斛斯山人,於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之密切。最後,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後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適。

【注釋】

①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綿亙八百餘裏。唐代士人多隱居於此。②青蘿:又名鬆蘿、女蘿。一種蔓生植物。③鬆風:歌曲名,古雜歌有《風入鬆曲》。

月下獨酌

李白

【原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①,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②,相期邈雲漢③。

【解析】

這首五言古詩是李白借酒澆愁的作品。開頭四句中的“花間”兩字,既交待時令是春花初放之時,也說明地點是在花間月下。接下來六句中,承上“酒”字,繼續圍繞“我”、“月”、“影”三者,描寫飲酒的情形。“我歌”這四句是詩的高潮,這裏“歌”和“舞”是互文見義的手法,是“我歌舞月徘徊,我歌舞影淩亂”的意思。最後四句詩,作者感歎良辰美景和歡娛時刻的短暫,向往成仙升天的快樂生活。

【注釋】

①將:和。②無情:這裏是忘情、盡情的意思。③邀(miǎo):遙遠。雲漢:銀河。

春思

李白

【原文】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①。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②?

【解析】

開頭兩句詩,可以視作起“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來,這裏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致。三四兩句直承上麵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個畫麵(丈夫懷歸,思婦愁腸)組合銜接在一起。這是電影學上的“蒙太奇”手法。

【注釋】

①燕: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是唐代東北邊防要地。秦:秦地,在今陝西省境,此指內地思婦居所。②春風句:《吳聲歌曲·子夜四時歌》:“春風複多情,吹我羅裳開。”此處反用其意。幃:帷帳。

望嶽

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①,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②,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③。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析】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全詩沒用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到暮,並且是由“望嶽”到懸想將來的“登嶽”。

最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胸襟,寓含著深刻哲理,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成為座右銘。

【注釋】

①岱宗:泰山又稱岱山,是古代帝王封禪(祭天地)的重要地方,被尊為五嶽之長,故稱岱宗。②造化:指天地大自然的創造化育。③決眥(zī):意謂盡量張大眼眶遠望。

贈衛八處士

杜甫

【原文】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①。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②,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麵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③。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