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登塔的見聞和感想。“塔勢”二句寫未登塔前在下麵望塔的形勢;“登臨”八句寫塔的高峻瑰奇,是在塔上的仰觀和俯視;“連山”八句寫塔東南西北四方的景色,是在塔上的遠眺和近觀;“淨理”四句寫因登塔而悟禪理,思欲皈依佛教,是在詩人一時激動,並非真想“掛冠”而去。全詩描寫氣勢雄偉,波瀾壯闊。
【注釋】
①慈恩寺:在長安東南,本是隋朝無漏寺故地。貞觀二十年(646年)唐高宗作太子時,為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建,故名慈恩。其中的塔,是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和尚所建,內藏他從印度取回的梵文經卷,是當時京城勝遊之地。浮圖:梵文佛陀的音譯,此處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在今陝西西安市內。②五陵:指漢代五個帝王之陵墓,在長安北。
賊退示官吏(並序)
元結
【原文】
癸卯歲①,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製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今來典斯郡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今被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③。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解析】
詩前的序交待了作詩的原委。全詩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歲”句至“日晏”句,交待他在作官以前長期的隱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第二段從“忽然”句到“此州”句,寫“今”,寫“賊”。第三段從“使臣”句至“以作”句,寫“今”,寫“官”。第四段由“思欲”句至“歸老”句,向官吏們袒露自己的心誌。
【注釋】
①癸卯歲: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西原蠻”發動了反對唐王朝的武裝起義,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縣)達一月餘。第二年五月,元結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蠻”又攻破了鄰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陽),卻沒有再攻道州。②典斯郡:管理此州。③符節:古代文官武將受任的憑證。委符節:拋棄符節,借指不受朝廷任命,即棄官的意思。刺船:用篙撐船。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原文】
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①。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煩屙近消散,嘉賓複滿堂。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嚐。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歡體自輕,意欲淩風翔。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方知大藩地②,豈曰財賦強③。
【解析】
此詩寫的是作者任蘇州刺史宴請當地文士吟詠的歡樂情景和感想。詩中讚美當地文化昌盛,文人薈萃。讚美他們的詩文如金玉之音,使人聽後精神歡樂,仿佛全身也感到輕鬆,幾乎想淩風飛翔。“自慚”二句,反映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關注。“鮮肥”二語,反映出宴席的樸素和作者的謙恭。
【注釋】
①凝清香:指房內焚香所凝聚的香氣。②大藩地:指蘇州。古代稱國家的重地為藩,諸侯稱藩國,後世重要州郡也稱藩地。大藩,猶謂大郡大州。③財賦強:意謂蘇州不僅財賦多,而且文風盛。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①
韋應物
【原文】
淒淒去親愛,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②,殘鍾廣陵樹。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解析】
這首詩是以“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十個字著名的。為什麼這十個字能膾炙人口呢?詩人不是單純地抒情,而是通過藝術形象來抒情,並且讓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讀者。“殘鍾廣陵樹”這五個字,既去大江,又別廣陵,舟行漸遠,鍾聲漸微,隻有廣陵樹色依稀可見,淒楚的別意見於言外,感情色彩是異常強烈的。
【注釋】
①揚子:揚子江。校書:校書郎的簡稱。唐代秘書省、弘文館均有校書郎,掌校勘書籍。②歸棹:猶言歸舟。棹:船槳,指代舟。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韋應物
【原文】
今朝郡齋冷②,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③。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解析】
詩人描寫一些複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的。“郡齋冷”兩句抒寫,可看到寂寞之情。“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代表道士的種種活動。“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落葉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