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老年人心理保健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麵。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他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自己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如果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裏,人們保持心理健康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惡劣環境裏,就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要做到長壽,老年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多做心理保健。
1.“動”,就是多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能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的觀點。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
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
3.“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鬆。”要“活到老,學到老”。人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隻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
(第四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於老年人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的呢?有關學者製訂了以下幾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1.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是會熱愛人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他們對生活樂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會采取極其負責的態度,因而總是滿腔熱情地投身於生活、總是忘我地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對這些老年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是一個新的台階。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總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向自己製訂的目標前進。這類人用他們自己的行動去體驗人生的價值,真切而深刻,所以總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反過來更能激起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充分地了解自己
世界上最困難的是認識自己。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說,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識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學識、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為自己的一些長處和優勢沾沾自喜;並且也不會自卑從而過分地貶低自己,並且也決不無緣無故地抱怨、自責。反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就不能恰當地認識自己,他們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無緣無故地自卑。而且他們還會經常有意無意地掩飾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別敏感、脆弱,失落感極強,經不起風浪的折騰,存在嚴重的心理衝突,回避矛盾,無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製訂生活目標。
生活目標的製訂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