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給自己的心理做個保健——心情舒爽每一天(1)(3 / 3)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這樣,老年人一方麵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麵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麵,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會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老年人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他也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他也會感到很煩惱。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老年人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麵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麵的聯係是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係中,有正性積極的關係,也有負性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的人,在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有以下特點。

(1)不僅懂得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而且總是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樂於與人交往的態度。

(2)懂得在交往過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從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人身上。

(3)能夠平等地、寬容地、客觀地了解、評價對方,不勢利待人,與人相處時,總顯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積極態度。

(4)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注意他人的長處,能虛心地向他人學習。

(5)當他人有困難時,總能真誠地去幫助。

(6)當與他人產生矛盾時,能做到“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不主動出擊、不“窩裏鬥”,能進行較好的溝通,並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決。

8.能適度地表達與控製自己的情緒

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或宣泄,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能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有一位老太太,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陰天她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有福氣,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家庭、社會都有利,否則無限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隻能損害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引起人際糾紛,從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在法律與道德的規範下,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為最佳的選擇。

1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第五節)健康老人的標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也在延長。我國老年人的數量明顯增加,許多城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以保證自己晚年的生活質量。那麼,健康老年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醫學專家介紹,1982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曾製訂我國健康老年人的標準,1995年又對這一標準進行了補充修訂。具體標準如下:

①軀幹無明顯畸形,無明顯駝背等不良體型,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②神經係統無病變,如偏癱、老年癡呆及其他神經係統疾病,係統檢查基本正常;③心髒基本正常,無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陳舊性心肌梗死等)及其他器質性心髒病;④無明顯肺部疾病,無明顯肺功能不全;⑤無肝、腎疾病,無內分泌代謝疾病、惡性腫瘤及影響生活功能的嚴重器質性疾病;⑥有一定的視聽功能;⑦無精神障礙,性格健全,情緒穩定;⑧能恰當地處理家庭和社會人際關係;⑨能適應環境,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⑩具有一定的學習、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