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心理不“佳”心遭殃——談老年人常見心身疾病及其心理調試(5)(2 / 2)

用社會再適應量表作比較,癌症患兒在發病前一年內,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比率較高。在心理治療組中,72%的癌症病人在發病前數月到八年期間均受過近親喪亡的打擊,而其他原因作心理治療者(對照組)隻占10%。

有關癌症發病與心理社會因素關係的研究在解釋上有重大困難,這是由於方法學和實驗設計的多樣性所造成,另外,抑鬱這個與癌症有密切關係的情緒狀態。究竟是病前致病因素還是癌症後的身心反應,或者兩者都有,都需要有力的證據。

3.上百種致癌物質中,絕大部分與生活方式有關

如含酒精飲料與食管癌、肝癌、喉癌有關;煙草與肺癌、食管癌、口腔癌、咽喉癌、膀胱癌有關;檳榔與口腔癌有關;高脂飲食與乳腺癌、腸癌、膽囊癌有關;黴變食物與肝癌有關;生育史與乳腺癌有關;無子女或少子女與卵巢癌有關等。

其中,煙草中含3500種化學致癌物質,主要為苯並芘類、亞硝胺類、兒茶酚類、酮類等。酒中除含乙醇外還有上千種物質,主要有害物質亞硝胺類、黴菌毒素、甲醛類以及原料殘留的農藥和砷類。不當烹調也可產生致癌物質,如煎、炸、燒烤、煙熏食物中含有幾十種高致癌物質。總之,不良生活方式與癌症有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可預防近50%的癌症。

當然,致癌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健康的心理因素確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癌症的作用。了解了情緒與癌症的關係,就要講究心理衛生,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采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或設法改變外界環境免受不良刺激,這將有利於預防癌症、增進健康。

(第二節)癌症的臨床心理表現

診斷一旦確立,“癌症”對眾多病人來說都是一個強大的心理應激,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反應,如在情緒上會產生焦慮、緊張不安、憤怒、悲傷、抑鬱;在認知上會感到失望、無助、死亡威脅;在人際上特別敏感;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在行為上會表現否認、回避、反複求醫等。癌症的治療對病人來說也會產生一定的心理、生理反應。如化療藥物的使用會使病人產生惡心、嘔吐現象;放射治療會使病人產生脫發、身體虛弱現象;手術治療會使病人產生疼痛、恐懼現象,自我形象會受損等。

(第三節)癌症的預防與心理護理

一個人患上癌症後,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諸如害怕癌症的痛苦折磨、害怕手術、害怕化療與放療的不良反應、害怕與親人分離、害怕孤立無援,同時由於癌症造成的功能障礙、對生命的威脅以及手術後引起的體象破壞等,均會使患者引起消極悲觀的心理。據研究報告,癌症患者有心情抑鬱者達42%~47%,約有25%的患者抑鬱嚴重。他們整日生活在各種不良情緒中,生活質量受損,同時這些不良情緒會極大地削弱其免疫功能,導致癌症的發生、發展。因此,癌症患者應學會調適心理。

癌症患者首先應麵對現實,樹立接受挑戰的態度。麵對癌症這個惡魔,恐懼、悲觀是毫無用處的,隻有樂觀豁達、勇於挑戰才能調動機體潛能、增強免疫功能,發揮抗癌作用。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發現一些癌症患者受消極悲觀情緒影響。

癌症發展迅速並很快死亡,而另一些患者樂觀積極,不向病魔低頭,則生存時間延長、生活質量提高,無數抗癌明星的經曆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要珍惜生命、施愛於人。由於癌症患者多具有C型人格特征,容易失望和悲觀消極,缺乏體驗愛和表達愛的能力。癌症患者應該學會珍惜生命、關心和理解別人、熱愛生活,這有助於自己超越痛苦、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再次,學會表達情感。有研究顯示,C型人格(易患癌症的行為模式,也稱為“C型行為模式”)有兩個特征,一是過分克製、忍讓、屈服,壓抑內心的憤怒、怨恨,稱為“情感難言症”,情感表達不良;二是傾向於悲觀消極,易產生失望、抑鬱、無助感。癌症患者如果把內心的痛苦等不良情緒向別人表達出來,不但會減輕不良情緒,還能獲得別人的支持、關心和幫助,共同築起防癌抗癌的長堤。

當然,癌症患者在進行心理調適的同時,還要進行行為調節。可以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培養各種生活情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在這些行為調節中,患者的心理會向積極的、良性情緒轉變,學會精神放鬆的正確方法。通過心理調節和行為操作的協同作用,可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