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心理不“佳”心遭殃——談老年人常見心身疾病及其心理調試(3)(3 / 3)

主要是因為前者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營養狀況較好、很少做體力活動,而後者則有著較強的勞動強度。所以,體力活動的缺乏是糖尿病發病的又一重要因素。

另外,職業特點明顯。在調查各種職業人群後發現,不同的職業,發病率有明顯的不同。

當然,糖尿病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二節)老年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質、水、鹽、酸堿代謝紊亂及血管、神經並發症的結果,表現為:⑴多尿:是血糖升高後,身體努力通過尿液排除糖分的結果;⑵多飲:是因為排尿多,身體需要補充丟失的水分的結果;⑶多食:是身體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的結果;⑷體力和體重下降:這是能量不足,脂肪及蛋白質消耗所致;⑸皮膚瘙癢:高血糖刺激神經末梢所致由於尿中有糖,使泌尿係統感染機會增多、外陰部瘙癢更加明顯。患者容易發生疥、癰等皮膚感染;⑹視力下降:高血糖及眼科並發症所致;⑺其他:會出現手足麻木、心慌氣短、腹瀉便秘、尿瀦留和陽痿等糖尿病慢性並發症。

部分病人可有乏力、多汗、心慌、手抖、饑餓等低血糖反應。

(第三節)老年糖尿病心理預防與護理

應采取綜合防治方案,其目的在於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症狀、振作精神。它包括:合理用藥、加強鍛煉、控製飲食、注重心理治療、病情自我監測和對並發症的檢查治療。

1.合理用藥

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此處不贅述。

2.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增加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數量,增強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在原有胰島素水平上增加降血糖效果,還可增強體質。應當做全身性運動,使全身每個部位都得到鍛煉,比如做操、散步、打拳等,運動量要適中。

3.病情的自我監測,防止發生並發症

每天測4次尿糖,測1次尿酮體;每月測1次空腹血糖;每3~6個月測1次空腹和餐後血糖,化驗糖化血紅蛋白;定期作血脂及腎功能檢查。密切注意病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讓病情加重或發生急慢性並發症。

4.控製飲食

嚴格控製飲食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環節。

5.心理治療

眾所周知,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複發中,情緒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緊張、激動、壓抑、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引起體內某些應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激素升高會引起糖尿病病情反複,影響糖尿病患者的康複。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心理治療和護理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心理護理,就是從整體觀念出發,觀察病情、進行身心護理,這是以組織患者情緒生活為主要內容的一種護理方法。中醫認為,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其太過則會致病。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在某些患者中,會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間的惡性循環,從而加大了情誌為病的因素,因此,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減少“情誌為病”的因素,則成為治療糖尿病的關鍵之一。

首先,要糾正患者對此病的錯誤認識,對其講清楚糖尿病並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壓力、克服心理失衡狀態、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達到最佳效果。初患糖尿病或新入院的患者,常由於對糖尿病缺乏認識,一般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極、恐懼、悲觀等情緒,並希望醫生、護士給予同情和幫助,把自己的康複寄托在醫生、護士身上,常反複地詢問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十分注意醫生、護士的一舉一動。因此醫護人員態度要熱情、服務要周到,向患者主動誠懇地解釋有關問題,要恰當說明病情,介紹糖尿病知識,增加患者自我調適的能力。鼓勵患者到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適當的運動能使患者心情舒暢,並有利於葡萄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因此,要根據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動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向患者解釋其所以然,使他們理解這些活動與適當的休息相結合有助於糖尿病的穩定,使他們從心理上接受這些安排,從而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

其次,心理護理要加強針對性。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為病程日久、纏綿難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或因疾病經常反複而產生悲觀情緒、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隨意進食、不按時服藥、起居無規律,從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療方法正確、及時,也收不到很好的療效。因此,醫護人員及家屬要關心愛護患者,使其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積極排除幹擾,安心配合醫生治療。調整和安排好患者的情緒、生活,是心理護理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三,通過控製病情的發展,以療效來影響患者的情緒。患者病情變壞或惡化時,常會使不良情緒反應更嚴重;反之,當病情減輕好轉時,患者的情緒會得到改善。因此,控製病情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療。這兩方麵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使病人進入良性循環,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