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避免過重的體力勞動或突然用力,不要勞累過度。走路、上樓梯、騎車宜慢,否則會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增高,這些會誘發心絞痛。飽餐後不宜立即運動。寒冷會使血管收縮,心肌供血減少,所以,應注意保暖。性生活時人們高度興奮、血液循環加快,全身需血量增加,而冠狀動脈供血則相對不足,此時極易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故宜嚴格節製。在心肌梗塞完全康複後,房事宜控製在每月1~2次。
6.適當休息
心絞痛時最好稍稍躺臥休息一會兒。平時可正常工作,但不宜過度勞累。心肌梗塞診斷明確後,應絕對臥床休息並采用平臥位。在兩周內,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動均宜由旁人幫助完成,嚴禁自己翻身,因為翻身會增加心髒負擔,造成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搏驟停。宜床上大小便,保持大小便通暢。如無嚴重並發症,一般臥床2~3周後,可半臥床上,每日3~4次。一周後如病情好轉,則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約半小時,再一周後,可在室內散步。長期臥床對心髒恢複不利,酌情活動是必要的。三個月後可以進行輕度的體力勞動。
7.體育鍛煉
運動應根據各人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選擇,如打太極拳、打乒乓球、做健身操等。量力而行,使全身氣血流通,能減輕心髒負擔。
8.積極治療
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對能加重冠心病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必須服藥加以控製。
糖尿病有現代文明病之稱。是一種常見的由於胰島素缺乏或是相對不足引起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其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相當一部分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因而身患糖尿病卻渾然不知,直到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就診時才被發現,因此耽誤了治療時間。因此,為了早期發現糖尿病,大家有必要了解其早期發出的信號,及早預防治療,防患於未然。
(第一節)老年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和致病因素至今也不是很清楚。目前,心理學、醫學都認為糖尿病是遺傳、環境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者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1.遺傳生物和理化因素
(1)遺傳因素。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遺傳是指某種特性通過細胞染色體基因傳遞給後代的現象。在糖尿病病人的親屬中,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遺傳傾向更明顯。但糖尿病到底是通過什麼基因、什麼方式遺傳的問題,這個問題仍待解決。
(2)病毒異常因素。①胰島素結構異常。胰島素是體內唯一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它是由人體胰腺產生的。胰腺中分布著100~200萬個胰島,胰島中包含4種細胞,其中B細胞分泌胰島素。B細胞,約占胰島細胞的60%~80%,當基因正常時,生成的胰島素結構是正常的;若基因突變,生成的胰島素結構就不正常,為變異胰島素。
如果B細胞合成了變異胰島素,就表現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臨床特點是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症等。
(3)肥胖。當人們長期攝取高熱量食品或過量進食加之體力活動較少時,攝入的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血液中氨基酸、葡萄糖濃度增高,刺激B細胞分泌較多的胰島素。胰島素可促進脂肪合成,使人身體發胖。發胖以後,靶細胞上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出現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血糖水平就可能升高。
肥胖有家族遺傳的傾向,也與生活水平提高、長期攝取高熱量食品以及體力活動減少有關。40歲以後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的人病時體重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肥胖的程度與肥胖持續時間均能導致高血糖的出現。肥胖程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就越易發生糖尿病。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糖尿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心理應激的作用下,患者的病情會惡化。並且心理因素與軀體因素交織作用,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1)情緒多變。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產生與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不良的情緒狀態不僅可以誘發糖尿病,還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當人體受到外界刺激,精神高度緊張、情緒過於激動焦慮時,對抗胰島素激素增多,就會使血糖升高。在糖尿病患者感到孤獨、絕望和憂鬱時,胰島素的需求量增多,有時甚至還會出現尿糖現象。
(2)個性特征存在缺陷。有的患者經常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自我暗示,而且對自己比較關注,這就容易使血糖升高。
3.不良的生活習慣
(1)吸煙。吸煙不僅可以引發糖尿病,吸煙本身也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危險。
多吸一支煙,糖尿病的危險性就會隨之提高。因此,可以說吸煙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因素。必須將此不良生活習慣改掉。
(2)飲食。研究表明,高脂肪和高糖飲食都會使血糖升高,成為致病因素。
(3)缺乏運動。體力活動的大小與糖尿病的發病率有很大關係。調查顯示,幹部和離退休老人是糖尿病的多發人群,而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朋友發病率則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