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心理不“佳”心遭殃——談老年人常見心身疾病及其心理調試(4)(1 / 2)

消化性潰瘍即我們常說的潰瘍病。它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潰瘍灶可以發生於胃腸道與酸性胃液相接觸的任何部位。據臨床資料統計,約90%的患者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部位,又以十二指腸最多見。本病在人群中發病率很高,據統計,每5個男人和每10個女人中,可有1人在一生中曾患過本病。

發病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3.8~8.5∶1;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50歲者多見,約占80%,隨著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若治療及時,潰瘍可以愈合;治療不及時,有並發大出血,梗死、穿孔以及發生癌變的可能性。

(第一節)老年消化性潰瘍的致病因素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較為複雜,至今尚未完全查明。目前較為明確的發病因素有如下幾種:

1.生物、理化和物理因素

(1)遺傳因素。消化性潰瘍病患者家庭中的再發風險高,單卵雙胞胎同時發生消化性潰瘍的概率在50%以上,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O型血較其他血型多見。

(2)環境因素。不同地域的潰瘍病發病率有所不同。有關胃鏡檢查資料表明,我國消化性潰瘍的地域特點是南方高於北方、城市高於農村。氣候改變也是誘發潰瘍病的因素之一,秋冬與冬春之交為消化性潰瘍的高發時期。

(3)感染病毒因素。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竇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竇炎與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多數消化性潰瘍患者合並有慢性胃竇炎存在。在胃潰瘍中幽門螺旋杆菌的檢出率為70%~90%,在十二指腸潰病中幽門螺旋杆菌的檢出率高達95%~100%。所以,凡有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的潰瘍,均需抗菌藥物聯合治療才可能根治。

(4)行為和飲食習慣。暴飲暴食或無規律飲食都可影響胃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可削弱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導致潰瘍病的發生,並可影響黏膜的修複。

嗜食零食。因為吃零食會刺激胃酸分泌,但由於攝入食物較少無需大量胃酸來幫助消化,多餘的胃酸就會損傷胃及十二指腸黏膜本身,造成消化性潰瘍。

吸煙。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有損傷胃黏膜的作用,長期吸煙還可使胃酸分泌過多,使膽汁返流進入胃而破壞胃黏膜,抑製胰分泌H2CO3,使中和胃酸的能力下降,並可造成黏膜中前列腺素含量降低,而前列腺素有保護胃腸道黏膜的作用。

以上這些均說明吸煙是消化性潰瘍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

飲酒。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對胃黏膜也有直接損傷作用。有飲酒嗜好同時又經常吸煙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者,更易發生潰瘍病。

2.心理因素

(1)情緒因素。情緒不良、精神緊張都可通過神經內分泌係統增加胃酸的分泌,還會影響胃腸道黏膜的血液營養供應而引起潰瘍病。如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青年在過度勞累、終日處於緊張狀態時出現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

(2)個性特征。某些精神因素的刺激,如強烈地情緒波動,過度緊張或憂慮等可引起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調,而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胃腸肌肉及血管的痙攣,使局部缺血,發生營養障礙,使黏膜對胃酸的消化作用發生易感性,從而導致粘膜形成潰瘍。因此,性格內向、精神脆弱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病。

3.社會因素

(1)職業。據調查,駕駛員、外科醫生、空中交通指揮、教師、話務員等人的發病率較高。這與勞動、工作環境緊張,刺激性較強而造成心理應激,導致胃腸功能障礙有關。

(2)社會生活事件。據調查誘發潰瘍的原因與社會動蕩、家庭矛盾、經濟壓力、人際衝突、事業失敗等惡性社會生活事件造成情緒應激也有關。

(第二節)老年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1.潰瘍病的特點是:起病較緩慢,病程長,發作呈周期性,病程中發作期與緩解期呈交替性;具有節律性的上腹部位疼痛。發作期可達數周至2~3個月不等。引起發作的誘因一般有飲食不當、過度疲勞、感染以及氣候寒冷和某些精神刺激等。

2.疼痛的部位比較局限,十二指腸潰瘍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右;胃潰瘍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左。患者本人能明確指出最疼痛的部位。

3.疼痛的輕重程度因不同個體而不一致,常以潰瘍的大小、深度及病人對疼痛敏感性的強弱而定。大多為輕、中度疼痛,偶可劇烈疼痛,有的患者表現為像被火燒一樣的疼痛,而有的患者則表現為饑餓痛和不適感。

4.胃潰瘍疼痛多發生於吃飯後半小時至l小時,約持續l~2小時後逐漸消失,直到下次進食後再次出現,呈現進食-疼痛-緩解狀態。而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食後3、4小時出現,多為饑餓痛,疼痛常持續到進餐後方可緩解。呈現進食-緩解-疼痛狀態。有的患者表現為夜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