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老年冠心病的臨床表現
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和程度的不同,冠心病分為5型,分別有如下臨床症狀:
心絞痛型:表現為胸骨後的壓迫感、悶脹感,並伴隨明顯的焦慮。持續3~5分鍾,常發散到左側臂部、肩部、下頜部、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時可累及上述部位而不影響胸骨後區。用力、情緒激動、受寒、飽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況下發作的稱為勞力性心絞痛,可以多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緩解。有時候心絞痛不典型,可表現為氣緊、暈厥、虛弱、噯氣,尤其是老年人。根據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指的是發作一月以上的勞力性心絞痛,其發作部位、頻率、嚴重程度、持續時間,誘使發作的勞力大小,能緩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穩定。不穩定型心絞痛指的使原來的穩定型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增加,或者新發作的勞力性心絞痛(發生1個月以內),或靜息時發作的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發現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心肌梗塞型:梗塞發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驅症狀,如靜息和輕微體力活動時發作的心絞痛並伴有明顯的不適和疲憊。梗塞時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疼痛位於胸骨後,常波及整個前胸,但以左側為重。部分病人的疼痛可延左臂尺側向下放射,引起左側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頸部、下頜,以左側為主。疼痛部位與以前心絞痛部位一致,但持續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有時候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此症狀容易與腹部疾病混淆,有時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惡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出現瀕死感,一般持續30分鍾以上,有時達數小時。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診。
無症狀性心肌缺血型:很多病人有大麵積的冠狀動脈阻塞卻沒有感到過心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時也沒感覺到。部分病人發生心髒性猝死,進行常規體檢時發現心肌梗塞後才被告知。部分病人由於心電圖有缺血表現,發生了心律失常,或因為運動試驗陽性而做冠狀動脈造影後才發現。這類病人發生心髒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機會和有心絞痛的病人一樣,所以應注意平時的心髒保健。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絞痛發作,以後由於病變廣泛,心肌廣泛纖維化,心絞痛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卻出現心力衰竭的表現,如氣緊、水腫、乏力等。此外,還有各種心律失常,常表現為心悸。還有部分患者從來沒有心絞痛,而直接表現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猝死型:指由於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預測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狀出現以後6小時內發生心髒驟停所致。這主要是由於缺血造成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異常而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導致。
(第三節)老年冠心病心理預防與護理
冠心病治療的目的是減輕或緩解症狀,恢複心髒功能,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治療冠心病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這樣效果會更好。
一、藥物治療
是指用硝酸酯類藥、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轉換酶抑製劑、調節血脂藥、抗凝藥物和中藥等藥物的治療。
1.心理治療
要預防冠心病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就應該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采取自我保護措施,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過度勞累;注意加強自身修養,遇事不急、不躁、不怒,盡量改變A型性格;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惡性事件,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想得開;積極調節自己的情緒,別使心髒長期處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多與親友相聚、尋求親友的安慰,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此外,還要學習一些心理療法,比如,鬆弛療法、音樂療法、書法繪畫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老年人如果能夠很好地掌握和運用這些療法,就可以避免應激反應、避免引起使自己心理緊張的因素,使病情的惡化得到減少和避免。
2.戒除不良嗜好
戒煙少酒:吸煙是造成心肌梗死、中風的重要因素,應堅決戒煙。少量飲啤酒、黃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進血脈流通、氣血調和,烈性酒在禁忌之列。不宜喝濃茶、咖啡。
飲食調攝:過量食用油膩、脂肪、高糖食品,會促進動脈血管壁膽固醇的沉積,加速動脈硬化,應引起重視。飲食宜清淡,應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攝取足夠量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食量要少,尤其是肥胖病人應控製攝食量,以減輕心髒負擔。
3.聽從醫囑
冠心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某些治療冠心病的藥物要長期服用,因此一定要聽從醫囑。
另外,心理專家還給出其他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養生之術:如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臨睡前不宜看緊張、恐怖的小說和電視等。
4.身心愉快
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可誘發心絞痛,應忌暴怒、驚恐、過度思慮以及過喜。養成養花、養魚等良好習慣以怡情養性,調節自己的情緒。
5.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