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心理不“佳”心遭殃——談老年人常見心身疾病及其心理調試(2)(3 / 3)

緊張焦慮。國內外相關調查發現,冠心病的發生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且與職業應激因素有關。在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中,冠心病的發生率比較高,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機會與長期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關。大多數心肌梗死患者年齡在40~60歲,因為該年齡段的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著較多的責任,容易陷入焦慮狀態。這些均影響其機體中樞神經係統及內分泌係統的調控,致使交感-腎上腺神經係統亢進,血脂與血膽固醇水平增高,血液黏滯度增加,因而容易發生心肌梗死。

消極情緒。消極情緒與心髒病的形成有很大關係。人的心跳速率能夠根據外界的變化呈有規律的波動。消極情緒會使心髒的這種有規律的變化發生紊亂,從而對心髒產生壓力,使心髒負擔過重。另外,消極情緒會引起心血管係統炎症。帶有消極情緒的人機體內含有較多的炎症蛋白,對引發冠心病有重要作用。從非生物的角度來看,長期帶有消極情緒的人常常不願積極地去麵對一些可能發生的疾病,他們不聽醫生或別人的勸告,結果忽視了必要的預防和治療。

A型性格。A型性格者一般表現為急躁、好爭辯、敵意性強、情緒不穩、難以駕馭等,這種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冠心病,而且發生心肌梗死的機會較非A型性格者高2.6倍。A型性格者常處於高度警覺反應狀態,稍有刺激便可激活交感-腎上腺係統,使心肌耗氧增加,血小板聚集力和血黏度增高,繼而導致冠狀動脈內膜損傷、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痙攣,最終發生心肌梗死。

(2)社會因素

惡性刺激。研究證實,惡性精神刺激和心髒猝死密切相關,有相當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前一個月曾遭受重大精神打擊。因為情緒的應激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分泌過量的兒茶酚胺,促發冠狀動脈痙攣而發生心肌梗死。

環境因素。據調查,冠心病的發病率與各個地區的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係,西方國家的發病率要高於東方國家,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要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發病率要高於農村。另外社會流動、經濟收入、文化背景、工作環境與工作量,家庭及社會人際關係也與冠心病的發病率有密切的關係。腦力勞動者大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3.不良嗜好

(1)吸煙對機體有許多副作用,這些副作用是由於煙霧中所含的煙堿、尼古丁、一氧化碳而引起的。吸煙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下麵列舉的是這些副作用的一部分:

吸煙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而這兩者都需要心髒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時消耗更多的氧氣。煙草中的一些成分,可使血液易於凝固。吸煙過程中,可出現手、腳和心髒的動脈血管在吸煙後的一個小時中尚可發生陣發性的收縮或狹窄,以致供應這些部位的血液進一步減少。血液中的脂質和膽固醇的含量增加,並且大量地在動脈內壁沉積。吸煙的人中,其血液內一氧化碳的含量高於不吸煙患者4~15倍,而一氧化碳會影響血紅細胞與氧正常的結合,因此減低輸送到心肌的氧的含量。

吸煙還可以引起支氣管炎和肺癌。

吸煙是一個完全可以避免的危險因素,並且戒煙以後,戒煙者將會大大受益。

如果一個吸煙者戒煙成功,他死於冠狀動脈硬化的幾率,在10年以後,大約和不吸煙者持平。口嚼煙草,因為同樣含大量尼古丁,所以也可以產生上述的副作用。

(2)不合理的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時,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國——德國的研究人員認為,“吃得胖就是因為吃得多”。所以,要控製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製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製食量。密切注意飲食中鹽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鹽的作用就好像海綿,它可大量吸收水分,導致血管和體內的液體瀦留。因此,過多地攝取鹽分會增加心髒的負擔,而且也是導致高血壓病的一個危險因素。此外,建議對咖啡因的攝取也控製在一個合適的水平。咖啡因主要包括在咖啡、茶、可樂類的飲料中,咖啡因有刺激心髒工作的作用,一天飲用一杯至兩杯的咖啡是可行的,但超過這個量,咖啡因就會對某些人的心率產生不良影響。

(3)缺乏運動會使冠心病發病率增高。據調查,缺乏運動人群患冠心病的概率是經常進行有規律運動人群的2倍。通常,體內脂肪增多都與缺乏運動有關,脂肪增多就會引起一係列的肥胖病,而肥胖病一般都伴有一係列的心理紊亂,這就會使冠心病的發病概率提升,成為導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