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心理不“佳”心遭殃——談老年人常見心身疾病及其心理調試(2)(2 / 3)

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本病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程度和支數有密切關係,但少數年輕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雖不嚴重,甚至沒有發生粥樣硬化,也可以發病。也有一些老年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雖較嚴重,並不一定都有胸痛、心悸等冠心病臨床表現。因此,冠心病的發病機理十分複雜,總的來看,以器質性多見,冠狀動脈痙攣也多發生於有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

本病多發生在40歲以後,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城市多於農村,平均患病率約為6.49%,而且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並且患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因此,21世紀我國麵臨心血管疾病的挑戰,能否扼製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關鍵在於預防。

(第一節)老年冠心病的致病因素

1.生物、理化和生理因素

冠心病是一個多因致病的疾患,影響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關。這些危險因素可增加我們得冠心病的機會,主要包括:

(1)遺傳因素。研究已經證實,冠心病的發生似有家族性,即在他(她)的家庭成員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中,若有在60歲以前發生了心肌梗塞的,那麼他(她)就有易患心髒病的傾向。遺傳因素在冠心病的發生中似乎更重要,因為其他的幾個因素是可以改變而減少發生心髒病的機會的。

(2)年齡性別因素。在美國多種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

據1979年的統計資料,35~44歲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於女性。在我國,男女比例約為2∶1。但女性絕經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LDL則升高,此時,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資料表明,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大於男性。男性比絕經期前的女性更易患冠心病,其比例約為4:1。而絕經期以後,女性發病幾率逐漸增加。到65歲男女發病的幾率持平,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塞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3)其他因素。首先說高血壓是心髒病的另一個高危因素,尤其是在伴有其他因素的時候,它被認為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心髒衰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把血壓控製在盡可能正常的範圍之內,是盡可能減少高血壓這一致病危險因素的一個有效方法。定期接受醫生檢查,並按他的意見執行,是非常明智和有效的。其次說高血脂是發生心髒病的另一高危因素,目前尚不能確切知道膽固醇在何種數值對心髒是有害的。通常情況下,血內膽固醇的水平達300mg,被認為是太高了。總之,膽固醇水平越低患心肌梗塞的危險越小,血液中膽固醇在200mg或更低,而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髒病的比例就會非常低,人體需要一定量的膽固醇,事實上,人體需要時,可以自身產生膽固醇。我們如果能夠很好地控製血內膽固醇在一個低的水平,通過減少飲食中的脂肪,控製飲食量,增加運動,降低體重,消耗掉機體內多餘的熱卡、脂肪,用以上方法阻止脂肪沉積在動脈內,防止或減緩冠心病的發生。甘油三脂是血液中的另外一種脂肪成分,它也可以異常的增高。甘油三脂也可以沉積在動脈內,導致動脈阻塞。為了控製血液中的甘油三脂,需要在飲食中,控製多餘的糖和澱粉的攝入,必要時可以請營養方麵專家進行指導。肥胖:超標準體重的肥胖者(超重10%為輕、20%為中、30%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認為,應該重視研究評價體重的方法。不能單看體重指數,而應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這一事實已被公認。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2.社會心理因素

冠心病重要的發病動因就是心理因素。超重的心理壓力、情緒負荷,都很容易引發冠心病,而心肌梗死和心絞痛主要誘發因素就是情緒的劇烈波動。如政治上的衝擊、超負荷的工作、精神緊張、生氣、人際關係緊張等生活事件都會引發冠心病。其中超負荷的工作、人際關係緊張是兩個最為重要的因素。

(1)心理因素

冠心病曾一直被認為是由於體內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的。其實,冠心病也是一類心身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軀體性的,而其成因卻與心理因素有關。許多研究表明,冠心病人心肌梗死的發生與以下心理因素有非常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