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減弱,生理和心理也在發生一係列的變化,所以老年人患心身疾病的可能性比較大,那麼老年人的心身疾病有哪些特點呢?
醫學心理學家指出,老年心身疾病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會心理因素是其發病的前提基礎,而且在發病過程中,必須是社會心理因素和軀體因素相互交織、互相影響。
2.患者軀體上要查出器質性病變或者是病理生理過程,也就是說必須具有軀體疾病。
3.因為心身疾病是由情緒和人格因素引起的,所以具有情緒障礙為中心的臨床表現。
4.不同於精神病和神經症。在對心身疾病的治療中,心理療法的治療效果一般較好,如果治療效果不佳,說明原發性疾病不可逆轉。
(第三節)老年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心身疾病的發生是生理、心理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導致心身疾病的因素是多元的:
1.個性心理特征與行為方式
人的完整心理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與行為方式共同組成的,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是個體心理特征總麵貌的集中反映。由於在個性特征的形成過程中,環境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構成“敏感”或“弱化”性成分,從而是個性特征提高了患病的可能性。比如,有的人經常壓抑、情緒憤懣、易怒,而且很自負,這樣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具有抑鬱、強迫性性格,並且心胸狹窄的人容易患結腸炎;而那些內向、多愁善感、情緒壓抑、經常自我克製的人則容易患癌症。這種特殊的個性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易於積累,然後通過植物神經功能強化軀體反應或導向軀體反應,從而產生一定的軀體症狀。但是其具體的發病機製和生物學基礎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心理因素
對心身疾病的研究,主要是對心與身關係的研究。心與身的關係就是調節者與被調節者之間的關係。由此可知,心理紊亂必然會引起生理障礙。暫時輕微的心理紊亂是可逆的,持久而又強烈的心理紊亂則會誘發器官功能的弱化和衰竭,或者是病理的變化。精神緊張、壓抑、心理矛盾、衝突、猶豫、憂傷等都是心理紊亂的主要體驗。情緒反應和心理應激則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
首先,情緒反應。情緒反應是一種適應性反應。多表現為悲傷、失望、驚慌、抑鬱、憤怒、恐懼等負麵情感。這種情緒影響心身疾病的發展、轉化和康複,主要是通過大腦多種功能調節植物神經、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來實現的。
其次,心理應激。心理應激是一種影響個體身和心兩方麵的情緒狀態。無論是患病痛苦或者是不適等的內環境變化還是外界的強烈刺激都會導致包括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的一係列心理或行為反應,心理學稱之為全身適應綜合征。它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警覺期、抵抗期和衰竭期。而所謂的適應性疾病就是由於長期應激存在,適應機製衰竭,軀體器官發生病理變化,從而產生各種心身疾病導致的。
3.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主要表現在環境對人的作用方麵,包括生活和工作環境、人際交往關係、家庭狀況、社會製度、經濟條件、社會風俗、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社會文化因素在現代文獻中經常用“生活事件”來表達,主要是指那些可以改變個體的生活風格和行為方式,並要求個體去應對和適應的社會生活事件。從流行病的調查研究資料中可以發現,戰爭、天災人禍、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噪音、人口過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也是導致心身疾病的常見社會文化因素。
相同的生活事件對不同的個體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種個體之間的差異與個體的認知和應對能力、社會的支持和本人的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
4.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患心身疾病的生物軀體因素,這是臨床醫學和心理學常見的一種現象。麵對和遭遇相同的心理社會刺激,如戰爭,有的人就會患心身疾病,而有的人就不會患心身疾病。而且,所患病的種類也不一樣,有的人患的是高血壓病,有的人是冠心病,而有的人會是癌症等。這就與每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
(第四節)老年心身疾病的心理護理與治療軀體症狀和心理障礙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表現形式。一般而言,心理障礙是因,軀體症狀是果,但後者也可以反過來影響個體的心理活動。因此,對心身疾病的治療主要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藥物治療:是對心身疾病的基本治療手段,但並不能根治。可用抗焦慮藥,如苯二氮類,能消除焦慮、緊張,有良好作用,可促進疾病的恢複。
心理治療:保證解除患者的焦慮等治療外,還應根據具體病情使用以下方法:
1.行為治療。是以學習原理為基礎的一種治療方法。讓患者學會和適應新的反應方式,消除或克服舊的病態的反應方式,以糾正、克服或消除病態症狀。主要訓練患者控製自己的行為。其主要方法有條件的消退和條件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