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的產生與老年人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當代老年人患心身疾病的幾率也就越來越高。關於心身疾病的發病率,由於界定的範圍不同,所以報道數據差異甚大。國外調查人群中為10%~60%;國內的門診與住院調查,約為1/3左右。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在這一章中專門介紹有關老年人心身疾病的一些預防和治療常識,以幫助老年朋友更多地了解心身疾病,做好這方麵的心理預防與護理。
對心身疾病的研究,主要是對心與身的關係的研究。心與身的關係就是調節者與被調節者之間的關係。由此可知,心理紊亂必然會引起生理障礙。暫時輕微的心理紊亂是可逆的,持久而又強烈的心理紊亂則會誘發器官功能的弱化和衰竭或者是病理的變化。精神緊張、壓抑、心理矛盾、衝突、猶豫、憂傷等都是心理紊亂的主要體驗,情緒反應和心理應急則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因素。
(第一節)什麼是心身疾病
“心身的”(psy choso matisch或psychoso matik)一詞最早見於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Heinroth(1918)的一篇文章中。“心身醫學”(psy chosom aticmedi cine)是由Deutsch(1922)提出。而“心身疾病”的提出應歸功於Halliday,特別是Alexander的大力提倡。長期以來,心身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心身疾病(psy choso matic diseases)或稱心理生理疾患(psy choph ysiolog ical diseases),是介於軀體疾病與神經症之間的一類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至於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psy choso matic disorders),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顯然,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本書基本上采用這種廣義的概念。
順便指出,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礙在目前文獻中有時被混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礙之間也存在交叉和重疊。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礙有時還會籠統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經症,故廣義的心身障礙和廣義的心身疾病有時幾乎是同義語。
對此讀者不必深究。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臨床上一直有所變化,從權威的美國精神性疾病診斷治療手冊(DSM)來看,DSM-Ⅰ(1952)設有“心身疾病”一類;DSM-Ⅱ(1968)更名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經與內髒反應”,定義為“由情緒因素引起的單一器官係統的軀體症狀”。分類則按累及器官,如哮喘為“心理生理性呼吸係統反應”。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分類。診斷標準為:①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症狀;②軀體有器質性變化或明確的病理性過程(如嘔吐);③不符合軀體疾病及神經症的診斷。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較注重“心-身”的聯係。而實際上,軀體疾病也可以成為心理應激原導致的心理反應,即存在著身心反應的問題。這些心理反應不但影響病人的社會生活功能,又可以成為繼發的軀體障礙的原因。
(1)軀體疾病對病人感知的影響:其影響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質、輕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個性特征、年齡、社會角色等也均影響其感知。
(2)軀體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應包括:自我意識轉變,對疾病的理智反應,情緒反應。
(3)軀體疾病對病人的心理社會影響分為兩種:原發性心理障礙,是指機能障礙引起的心理後果,如視力或聽力或運動機能的喪失,任何機能障礙都可對個體心理帶來限製。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頭入水濺起的水花是機體障礙後的功能喪失,水麵的層層漣漪則是一係列心理問題;繼發性社會後果,是指患病後社會關係改變引起的後果,如患病後與家人的關係,對學習工作的影響等。
(4)不同的軀體疾病可以通過對神經係統的直接、間接作用而影響心理活動。
如腦血管意外或心髒病引起的腦缺氧;電解質代謝紊亂導致的心理障礙,如高血鉀可致意識障礙和知覺異常;高血鈣可致淡漠、幻覺等。
(第二節)老年人心身疾病的特點
隻要有心理活動就會有生理反應,因為正常肌體的生理反應是與心理活動協調發展的。個體器官功能的紊亂,包括更為嚴重的器質性病變,一般來說,是由於不良的心理反應持續時間過長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