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20)(1 / 2)

老年人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情感也比較複雜,心理的成熟能力較弱,有著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對外界事物的變化和刺激反應比較敏感,容易產生聯想和多疑。如果不及時調整這種心理就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還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家庭的和睦、周圍人的生活,使自己生活在痛苦與煩惱之中,更有甚者還會誘發精神疾病。

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需係鈴人”、“心病還需心藥醫”。老年人要驅除自己多疑的心理,首先要加強學習,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提高自己對事物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全麵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減少片麵性。

其次要學會放鬆自己的心情。不要因為多疑而使自己陷入緊張之中,要相信事實。鄰居家被盜,還出了人命,自己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判斷自己家就是第二個被盜的目標,從而使自己的生活不得安寧,還影響了自己的精神健康。

第三要改變自己僵固的生活習慣,走出自己封閉的小圈子,多與外界接觸。看看花草樹木,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與博大胸襟,心情也會好起來。另外還要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安排一些更有意義,更有趣的活動項目,讓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緊張和充實起來,減少自己胡思亂想的空間和時間。

心理專家溫馨提示:

生活是自己的,思想也是自己的,不要讓自己的思想被不良因素控製,這樣才會有更好的生活!

(第十節)我可是受了一輩子的苦啊

許大媽今年61歲,身體健康,經濟條件也不錯,老伴身體也很好,兒女們也都很有出息。可是許大媽卻天天抱怨自己的命苦,說兒女們沒有良心,“我可是受了一輩子的苦啊,我還沒有說一句話,你們就這樣說我……”原來,最近許大媽和家人關係緊張,老伴不願意搭理她,兒子也不回家吃飯了,女兒也搬到單位宿舍住了,家也不回了。這樣一來,許大媽是頗感孤獨和寂寞啊,但卻不知道原因何在。她覺得自己這一輩子活得很不值,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都得照顧,有一個想不到就不行。女兒找對象自己得操心;兒媳婦生孩子自己得去照顧;公公婆婆年紀大了,也得這個兒媳婦照顧;自己還有年邁的父母也得照顧。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可就是沒有一個人理解。正是因為這個,所以她開始整天嘮叨個沒完,嘮叨這個太懶,嘮叨那個不會關心人,更不會理解人,從父母家回來了要嘮叨;從兒子家回來了要嘮叨;看公公婆婆回來了也要嘮叨;嘮叨自己命苦,嘮叨孩子們沒有孝心。老伴勸她不要太操心,保重自己的身體要緊,她還把老伴批評一頓,說孩子們沒有良心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個沒有良心的父親。於是天天抱怨自己命苦,世態炎涼,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好……

抱怨心理不僅老年人會有,年輕人也會有。因為生活不是完美無缺的,不會處處盡如人意。那麼如何才能消除這種抱怨的心理呢?

首先,要改變自己錯誤的觀點和思想。老年人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把這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家庭,不求什麼回報,難道還不能嘮叨幾句嗎?他們不僅認為自己的嘮叨是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家人的尊重,家人應該滿足自己的這個要求,而且在潛意識中,還希望自己得到的要多於付出的,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要求的無理性。一旦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老人們就會憤憤不平。實際上,任何人都不能向別人提出過分的要求,哪怕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沒有責任和義務來滿足你的要求,別人不會完全按照你的意誌去行事。要明白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得到什麼,因為別人不欠你任何東西。

其次,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就是要為他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想他人的感受。比如我們故事中的許大媽,如果一直嘮叨個不停的是她的老伴或是她的孩子,或者是她的老人,她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這樣一想,心理的矛盾和不平就會自然緩解,心情也會好起來。

生活是不完美的,不會讓你事事順心,所以我們不可能不抱怨,但是我們可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樂觀和愉悅。如果你固執地要抱怨,而且把抱怨當成你的生活習慣,那麼你的生活就可能會處處不順、處處不滿。你也就不會有幸福可言,而且還會影響到你與家人的關係,於人於己都不利,這樣一來不就是拿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嗎?老年朋友,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