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20)(2 / 2)

心理專家溫馨提示: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那麼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也就不會再有抱怨。

(第十一節)表弟突然離世後

78歲的何老伯,近來老是感覺心口難受,到醫院檢查,結果出來後,何老伯心理很鬱悶,因為檢查結果是他患了心髒病,他很擔心自己會突然死去。正好第二天,老家來信說,他的表弟因心肌梗塞,晚上睡著睡著就沒有任何征兆的死了。他內心的恐懼排山倒海般地向他襲來,他害怕自己也會心髒病突發而死亡。表弟的去世確實很讓何老伯傷心,但是更令他傷心的還是自己的病,他的內心深處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他的情緒變得很低落,整天麵無表情,更沒有了積極的生活態度。每天他把自己鎖在屋子裏寫東西,經常唉聲歎氣,寢食難安。他不敢到公園散步了,也不敢替老伴上街買菜了,也不敢和鄰居們一起練劍了,更不敢到郊外的小河裏釣魚了,因為他怕自己心髒病突發死在公園裏、大街上或是郊外的小河邊;晚上就更睡不著了,害怕自己再也醒不了了;對自己那幾盆花也不上心了,還沒有製完的小區地圖也不弄了。白天什麼事也不做,有時候坐在沙發上發愣,還是不時地大喊:“我還活著,我還沒有死……”有時還大叫表弟的名字,捶胸頓足,大汗直流,渾身抽動。

何老伯的反常很是令家人擔心,老伴一再勸說,根本不管用。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就找來了心理醫生。

正如任何美妙的樂章都會終曲一樣,死亡是生命曆程的終結。談論死亡、認識死亡、正視死亡、會使我們更加全麵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存在的價值。

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將死亡理解為生命的一個自然階段。死亡隻是生命有機體的自然變化,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人們對死亡的種種恐懼、焦慮,不是來源於死亡本身,而是來源於對死亡的陌生。特別是人到晚年或身患疑難病症時,便會掉進“死亡恐懼”的漩渦。愁緒滿懷、憂心忡忡,弄得自己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夢幻紛擾,進而消極悲觀。這樣,隻會加速死亡的到來,縱然活著,也會失去生命的樂趣。

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這是人生一條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人生自古誰無死”,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便會消除不必要的懼怕、傷感,抱著泰然處之的態度,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情緒,暢懷怡性,心情寧靜,益壽延年。

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越是怕死,越是易死;愈不怕死,愈不會死。”話雖不多,卻通俗明了,且頗具哲理和科學依據。年老莫言老,人老心不老,那就會產生一種青春活力。總覺得自己還能有所作為,這就有利於延年益壽。

心理狀態良好的人,心誌安定、氣血調和、身體機能必然和諧;生理活動按正常規律進行,就會少生災病,福壽永存。反之,會激起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一係列反應,影響人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降低免疫能力,必然導致疾病纏身,未老先衰。

有位詩人曾說過:“信心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有信心,才能激發拚搏精神,產生頑強的意誌。保持坦然心境、樂觀態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潛在能力。任何時候,求生觀念不可淡漠。如能這樣,便會出現“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喜人局麵。

步入晚年並不意味人生的結束,而是重構新生活的開始。因此,老年人要衝出“死亡恐懼”的漩渦,唯有端正世界觀,認識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這樣,就可以既不忌諱死亡,亦不整天陷於恐懼與焦慮之中,坦蕩而樂觀,利用自己寶貴的晚年時光,“隻爭朝夕”、老有所為、發揮餘熱,多作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