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18)(3 / 3)

當然,對於單身老人,如果情況允許的話,不妨給自己找個老伴,雙方都有個依靠,也會消除寂寞。

(第六節)老伴突然去世之後

陳奶奶今年78歲,老伴半年前去世,這使她陷入了孤獨或痛苦之中。每當她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想起與老伴共同經曆過的很多往事。對於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現實,陳奶奶總是不能和不願意接受。她常常情不自禁地向別人嘮叨老伴去也得太突然和他們共同經曆的歲月。每當子女回家,她總是跟他們提及過去的事,回憶一下那些久遠但卻很美麗的往事。當她獨自坐在電視機前,或者獨自一人在廚房做飯時,也會莫名其妙地想起很多往事,回憶起跟老伴在一起的種種情景。很多小時候的事情,現在居然一件件地都浮現在腦海中,而且是那麼清晰,那麼生動。陳奶奶每天癡迷和沉醉於這樣的懷舊,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

像陳奶奶這樣無休止地沉溺於往事,津津樂道於舊時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對於這種心理狀態,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一種典型的過度懷舊——即過分懷念過去發生的事情。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過分懷舊的心態,但懷舊在老人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是一種老年人的正常心理現象。懷舊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消極的一麵,也有積極的一麵。如果老年人心情愉快,想起過去的崢嶸歲月,由此而豪情滿懷,雖人已老但心不老,不由得也會壯誌淩雲,心態和身體頓時感覺良好,恨不得再為家庭和社會幹點什麼。這樣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式的懷舊有益於身心,值得老年朋友效仿。而經常把自己浸泡在生活往事的苦水中,怨天尤人,一唱三歎,便會影響老年朋友的平靜生活和身體健康。

如何避免陷入過度懷舊的心態呢?

1.應該對未來充滿希望

心理學家們對事業有成的知名專家進行的調查表明,多數人在65歲以後仍有創造性的成果問世。他們還指出,健康老人進入老年期後,智力在某些重要領域並不衰退,而且能延續到80歲以上。其大腦與青年人一樣具有活力和效率,在某些特定領域,如果老人能堅持的話,智力不但不會衰退,還會繼續增長。蘇東坡45歲時就感歎“人生如夢”,但他終究有悟而寫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哲學家羅素80高齡還寫小說,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要保持一顆童心,學會欣賞生活中的樂趣

一些人之所以一味緬懷過去,就是因為不能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樂趣。其實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值得老年朋友去追求。比如每天讀讀報、聽聽廣播、看看電視、打打拳、練練劍、種種花、養養魚、下盤棋、打場球、與老友聊聊天、給小朋友講講故事,都會給生活增加很多樂趣。那些沉浸於美好的昨天的老年朋友一定要牢記:“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3.要學會宣泄

與其他年齡段的人比,老年朋友更容易遇到傷感的事,朋友或鄰居去世的消息會不時傳來,子女讓自己生氣的事也會時有發生,再加上老年朋友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更容易生氣、傷感。因此,如果遇到這些事,最好找個知心朋友或親人把自己的情緒宣泄出來,而不要憋在心裏。如果能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宣泄出來,效果會更好,即所謂的“移情”。把情緒轉移到做一些別的事情上去。廖靜文女士在丈夫去世後,曾一度悲痛欲絕,身體迅速衰弱。後來她忍痛撰寫《徐悲鴻的一生》,不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美麗的浪花,而且情感得到宣泄,她的情緒日漸改善,健康也隨之恢複。

願每個老年朋友都能珍惜眼前的時光,為自己描繪出一幅燦爛的圖畫——“夕陽無限好,還要竟朝暉”。

還有就是老年人要明白忘卻有時也是一種幸福。

當那些不愉快的事情,突然降臨到寂寞的心頭時,它就像一條蛇似的纏繞著您的記憶,想擺脫卻擺脫不掉,這時您不覺得忘卻也是一種幸福嗎?可能是過去肩負過太重的艱辛,有過太多的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偏偏在您感到孤獨和寂寞時,大搖大擺地走過來,用奇怪的眼睛望著您。這時您的軀體和靈魂,就像一座不結實的小屋被抽去了一塊基石,開始搖晃起來。為求得一時的安定,這時就會羨慕那些記憶不好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有記憶多好啊,那不是健康的標誌嗎?是的,有記憶固然不錯,隻是要看記著的是什麼事情,倘若記憶的往事,曾經讓您痛不欲生,難道您還想重新領略嗎?人都是願意為快樂而生存,絕不會想在痛苦中度日子。如果人們前半生過得實在不順,在年事已高時,總想用快樂織一張柔軟的、安全的網,躲進網中安度晚年。誰知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卻像一隻蜘蛛在網上四處爬行,弄得您雖算不上不痛苦,卻也心裏發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