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15)(1 / 3)

第三,敏感多疑。中老年人大多嚐遍人間冷暖、飽經滄桑,故對自己身體不適大多過於敏感,對他人談論疾病敏感多疑、對號入座,以致對自己無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絕症”,從而產生莫名的心理恐懼。

第四,心緒不佳。有些因工作不順利、子女不孝或不在身邊、經濟拮據等原因心情不佳的中老年人,看到同齡人生病、致殘或死亡後,很有可能賭氣地想幹脆和他們一起生病、致殘或死亡算了。這樣,由環境影響心理、心理影響行為,不知不覺中,自己也就仿佛真的成了“病人”了。

由此可見,“恐病症”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對患者精神、心理和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第二節)驅除恐病和疑病,換得健康和長壽

77歲的趙爺爺,總是感覺心口難受,到醫院檢查了,結果都很正常。第二天,老家來信說,他的表弟因心肌梗塞,晚上睡著睡著就沒有任何征兆地死了。所以,內心的恐懼排山倒海般地向他襲來,他害怕自己也會心髒病突發而死亡,因為此前並沒有聽說表弟有心髒病。表弟的去世確實很讓趙爺爺傷心,但完全比不上他心裏前所未有的恐懼。它的情緒變得很低落,整天麵無表情,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沒有了。每天他把自己鎖在屋子裏寫東西,經常唉聲歎氣、寢食難安。他不敢到公園散步、不敢替老伴上街買菜,也不敢和鄰居們一起練劍,更不敢到郊外的小河裏釣魚了。因為他怕自己會因心髒病突發死在公園裏、大街上或是郊外的小河邊;晚上就更睡不著了,害怕自己再也醒不了了;對自己那隻狗也不上心了,還沒有製作完的北京市地圖也不弄了。白天什麼事也不做,有時候坐在沙發上發愣,還時不時地大喊:“我很健康,我沒有心髒病……”

趙爺爺的反常行為很是令家人擔心,老伴一再勸他不要自己嚇自己,根本不管用,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找來了心理醫生。

疑病症的防治

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防治老年人疑病症首先要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知道不是自己身體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下心裏負擔和思想的包袱,輕鬆生活。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多方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增強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不要對疾病過分關注,長期無所事事是無益的。第三,要學會冷淡自己,不要整天圍著自己轉,對疾病要有隨他去的態度,隻有這樣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礙。

恐病症的防治

要對付“恐病症”,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情緒樂觀:臨床實踐證明,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的生理機能(尤其是免疫機能和內分泌機能)處於最佳狀態。增強機體抵抗力、協調機體反應性,有利於預防疾病;一旦真的不幸患上了疾病,也比較容易治愈。故“恐病症”患者應摒棄恐病心理,培養豁達、樂觀的情緒,不疑病、不恐病,首先從精神和心理上拒疾病於千裏之外。

心理防禦:不良的精神心理狀態是“恐病症”產生的心理基礎。心理狀態正常者不疑病、不恐病,生了病也不害怕;而心理狀態不正常者則無病疑“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絕症”,處處從壞處著想、成為疾病的奴隸。由此可見,心理調節非常重要,它相當於一堵“防火牆”,可使人免受“恐病症”的侵襲。

相信醫生:自己有病還是無病,小病還是大病,大病還是絕症,最有權威的無疑是醫生。故“恐病症”患者一旦懷疑自己有病,切不可盲目“自我診斷”、“自我治療”。不可自作聰明地找科普報刊甚至醫學專業書籍“自我印證”,因為未經過醫學專業訓練的患者無法駕馭複雜的醫學專業知識,而應該找信得過的醫生,由醫生幫你解決難題。

正確對待: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人終會有患病的時候。如沒有患病,“恐病症”消除固然可喜可賀,但如經醫生檢查確實是患有某種疾病,患者則應該麵對現實,不逃避、不諱醫、勇敢麵對。“在戰略上藐視疾病,在戰術上重視疾病”,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把疾病治愈。這時,患者切勿以對付“恐病症”那套方法來對付真正的疾病,以免耽誤病情、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對付“恐病症”的辦法還有一些,如有意識地向醫生學習,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識;培養堅強的意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多接觸一些情緒樂觀、身體健康的人,以便使自己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等等。希望“恐病症”患者能舉一反三,努力把“恐病症”的陰影從心裏驅趕出去。

老年人在幾十年的人生曆程中,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敗,很多人都經曆過失業、離婚、失去心愛的人,或其他各種痛苦。往往是我們最珍惜的東西,再也不存在了;我們最愛的人,再也不能回到我們身邊。每當這些時刻來臨的時候,我們都會體驗到悲傷、痛苦、甚至絕望。通常,由這些現實事件引起的抑鬱和悲傷都是正常的、短暫的,有的甚至還有利於個體的成長。但是,有些人的抑鬱症狀並沒有十分明確、合理的外部誘因;另外有些人,雖然在他們的生活中確實發生了一些不願看到的事件,但是,他們的抑鬱症狀持續得很久,遠遠超過了一般人對這些事件的情緒反應,而且抑鬱症狀日趨嚴重,嚴重地影響了工作、生活和學習。如果是這樣,那麼很可能他們患了當今世界第一大心理疾病——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