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14)(3 / 3)

老年疑病症及其產生的原因

疑病症主要特征是對自身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懷疑自己患上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並由此引起煩惱和恐懼的一種神經症。

心理學家認為,疑病症是由於個體無法應對困難而產生的一種退縮行為。對健康和疾病的過分關注和煩惱、疑慮,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轉移,是逃避現實挫折、逃避矛盾糾紛的一種做法。它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不順心的事、已經出現和即將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歸咎於某種或某幾種病,以減少個人心理上的壓力、不安、內疚和自責,避免對自己的能力、品質,人格等方麵的懷疑和否定及認為可能出現的名譽、地位的損失,從而心安理得。

臨床表現:

1.心理障礙

它的表現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疑病感覺,即表現為對某軀體部位的敏感性增加,進而疑病或者是過分關注,而患者對病情的描述卻含糊不清、部位也不恒定;二為疑病觀念,即表現為患者認為患有某種疾病,描述形象逼真、生動具體。但有時自己也確信這些疾病並不存在,但仍要求進行各種檢查。盡管檢查結果正常、醫生詳細解釋也不能消除其疑病的信念,仍認為檢查可能有失誤,由此擔心憂慮、惶惶不安、焦慮苦惱並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2.身體疼痛

這是最常見的症狀,約2/3患者有疼痛症狀,常見部位是頭、腰、骼窩,但常描述不清,也查不到陽性體征。有時還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症狀。患者四處求醫毫無結果,最後才來到精神科診治。

3.軀體病狀表現多樣

涉及身體許多部位,以腹、胸、頸和頭部為多,病人訴說的軀體症狀有分散而模糊和明確而細致相結合的特征。如:訴述胃部膨脹隱痛,胃蠕動緩慢,幽門梗阻,食物難以通過,因此病人自己得出結論患了“胃癌”。疑病症病人對一般人所覺察不到的內髒活動,如心跳或軀體微不足道的疼痛、酸脹都很敏感,並對鼻腔分泌物、糞便帶黏、淋巴結腫大都特別關切,認為是病症的表現。

4.病程和預後急性起病者,預後好

如在抑鬱性神經症和焦慮症基礎上伴有疑病症,則預後良好。病程兩年以上者,預後較差。由於患者具有疑病性格、敏感多疑,對軀體過分關注,使疾病呈慢性遷延過程。

疑病症的病因和發病機理:

1.社會心理因素

人際交往失敗、婚姻變故、子女離別後感到孤獨、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等均可作為發病的誘因。有一部分病人是醫源性的,如醫生不恰當的語言、態度或行為引起患者的疑慮。若醫生對病情難以做出確切的診斷,反複給病人作檢查,則造成患者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觀念。也有因軀體得病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者。

2.個性心理因素

易感素質是重要的發病基礎,其特征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或對軀體過分關注,凡事要求十全十美。部分男性患者病前有強迫人格、女性則有癔病性格特征。

專家提示:疑病症是較為難治疾病之一。通常采用認知療法及暗示性療法,合並應用抗焦慮及抗抑鬱藥物,可減輕部分症狀。

老年恐病症及其產生的原因

“恐病症”是當看到別人生病、致殘或死亡後而懷疑自己也身患某病,雖已到醫院檢查又未發現異常,但卻整天憂心忡忡、坐立不安、食不甘味、惶惶然而不可終日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恐病症”多見於中老年人,其臨床症狀如上述。探討其產生的原因,有利於“恐病症”患者認識自我、尋找對策。筆者認為,“恐病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身體衰老。恐病症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這是由於中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走下坡路,如漸漸出現白發、麵部出現皺紋、食欲開始下降、動則心悸氣喘,尤其是體力勞動能力明顯下降等。這都會使中老年人感到自己“暮之將至”,產生“悲秋感”,從而懷疑自己生病。

第二,觸景生情。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去世,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終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較多,家庭中的環境、氣氛不和諧,劣性刺激及周圍人群對自己病情的反應,哪怕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產生恐病情緒。中老年人大多閱曆豐富、見多識廣,故看到同齡人生病、致殘或死亡,大多會“推人及己”和進行不恰當的“移情”、進入“角色”,以致悲從中來。

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倒,在心理上把自己置於“病人”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