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睡眠要保證。人在睡眠時,腦部的血液供應相對增多,使人可為腦細胞提供足夠的能量。工作時,腦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能量消耗大。睡眠時腦細胞處於抑製狀態,可使人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使人恢複精力。
第三,調整好生物鍾。大腦中存在一個管理時間的神經中樞,即所謂的生物鍾,中老年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工作、學習、活動、娛樂以及飲食要有一定的規律,以免造成人體生物鍾的紊亂、失調,對健康造成危害。
第四,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對於經常持續伏案工作中的中年知識分子來說,運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體育運動能調節和改善大腦的興奮與抑製過程,能促進腦細胞代謝,使大腦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延緩大腦老化。
第五,爛筆頭助您一臂之力。俗話說得好“好腦瓜比不過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意思是說,不管你是有一個靈活的好腦瓜,還是用眼看過很多遍,都不如用手寫幾遍,何況老年人的大腦已經有所退化。所以,一定要多動您手中的那支筆、不要偷懶,而且要養成好的習慣。因為,用手寫記憶力集中,能夠記住每一個細節,記住細節,有助於加強記憶。所以說老年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一定要多寫、多做、多記。
第六,所謂記憶也要通感,就是說要用多種感官來記憶。對知識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的能力叫做記憶力。如果能運用看、聽、讀、寫等多種方式向中樞神經發送同一信息,就可以加深信息對大腦的刺激,使記憶加深,從而可以強化記憶。因此要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
第七,“重複、重複、再重複”。這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茅以升“記得牢”的秘訣。要想讓一種事物在腦海中不斷再現,就要使記憶的材料在還沒有淡忘時就加強鞏固。重複記憶不是機械地再認,而是在重複中加深對記憶材料的理解。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在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易忘掉。
第八,方法比用功更重要。背誦法、理解記憶法、複習記憶法、對比記憶法、形象記憶法、歸類記憶法、圖示記憶法、自我測驗記憶法、筆記記憶法、網絡記憶法等,都是很常見的記憶法。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由此,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靈活運用以提高自己的記憶力。
“我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啊?最近老是胸口難受……”“大夫,您怎麼能這樣不負責呢?我是真的有病才來檢查的……”“我就不相信我沒有病。”老年人的機體功能開始衰弱,心理承受能力開始下降,再加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老年人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產生懷疑和擔心,時間一長便會引發老年疑病症和恐病症。
(第一節)其實本無病,一恐一疑百病生
老鄭開了一輩子的出租車,每天為完成定量的任務整日奔忙,生活沒有規律,吃飯也沒個定時,為了多拉生意,中午經常吃盒飯速戰速決,時間一長胃就有點不舒服了。恰巧聽說單位裏有人得了胃癌,他不由得大驚失色,立即覺得胃部不對勁了。於是他到北京的各大醫院分別做了胃鏡,醫生診斷都隻是淺表性胃炎。盡管所有的醫生包括最知名的胃病專家都跟他解釋這種胃炎是最輕的一種,無需太過擔心。他還是整日憂心忡忡、煩躁不安,還疑神疑鬼。醫生說“現在看起來不會發展成為胃癌”,到了他耳朵裏,就成了“將來很有可能變成胃癌”的婉轉暗示。
為了證明自己病得不輕,他開始拚命查閱醫學資料,終於發現了一則病例,是由淺表性胃炎發展成為萎縮性胃炎,最終成了胃癌的,這回他更相信自己了,認定得了早期胃癌。認為就是因為還在早期,所以各項檢查結果正常,到不正常的時候就晚了。他反複尋醫又越來越不相信醫生了,折騰得自己越來越瘦。這回他更有理由了:不斷消瘦就是癌症的一個重要表現。非得住院治療,沒辦法隻好給他辦了住院手續,住院期間他還找來了律師,立了遺囑。最後他被轉診到了市精神衛生中心,被確診為疑病症。
女兒下班後,發現老媽把客人用過的餐具、水杯、毛巾,穿過的拖鞋統統扔進了垃圾桶,神情顯得特別嚴肅,而且還把家裏隻要是能洗的東西都用消毒液洗了六七遍,門把手、沙發墊等,就連地板也都用消毒液清洗,窗戶全部打開、24小時通風,並命令家裏的人誰也不許關。老媽的反常舉動令女兒很是不解,追問之下,女兒才明白真相。原來,上午的時候,老家的姑父來城裏辦事,二人閑聊之際,老媽得知姑父得了肝炎,不說還沒事,一說把老媽嚇出了一身冷汗,頓時感覺家裏到處都有了乙肝病毒,本來還想說讓姑父吃晚飯再走,這麼以來,沒敢讓姑父吃飯就找借口讓姑父走了。然後午飯也沒吃,就開始對家裏進行大消毒。兒子、兒媳和兩歲的小孫子沒和老媽一起住,每個周末都要過來一起吃頓飯,老媽一想明天就是周末,於是趕快給兒子打電話,不讓他們來了,兒子一聽趕快問出了什麼事,老媽隻說沒什麼事,兒子不放心,連忙趕了過來,可老媽就是不開門,還說讓兒子快點回去,兒子不放心,說什麼也不走,反複問到底出了什麼事,老媽才把姑父得了肝炎的事告訴了兒子,並說明不讓兒子一家來是怕兒子一家感染乙肝病毒。兒子再三勸說,可老媽還是堅持,害怕家人得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