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4)(2 / 3)

2.把快樂掌控在自己手中

老年人要培養“五樂”精神: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與眾同樂”、“勞動中樂”。總之,要培養和尋找“愉快”的心情。前蘇聯著名醫學博士茨曼諾夫斯基把通向樂觀的品質概括為:善良、爽朗、幽默感、氣量大、對他人關心與尊重。老年人要保持思想開闊、情緒穩定、樂觀溫存、無憂無慮,有了這些就具備了健康長壽的條件。

但是,快樂的心情不會自己送上門來,是需要自己去培養和尋找的。愉快的心情特別是樂觀情緒被譽為長壽的精神營養,因為人體中最有助於健康長壽的因子就是樂觀的情緒,它勝過一切靈丹妙藥。據調查,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百歲壽星有865人,為全國之冠,他們的長壽秘訣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心胸開闊、性格開朗。

大量調查也已證明長壽者多豁達樂觀,胸襟開闊。樂觀情緒可促使人體分泌一係列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如酶和乙酰膽堿等活性物質,它們能調節血液量,興奮神經細胞,使胃有規律地蠕動,能促進唾液和胰島素的分泌,並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延年益壽。樂觀愉快的情緒能夠協調大腦皮層、神經、體液、內分泌及心血管功能,能保持整個身心的穩定、平和。

3.勇當“銀發頑童”

在我們生活中可以見到不少充滿活力的“老頑童”,他們雖已進入老年,銀須白發,卻童心未泯。他們詼諧幽默、樂觀自在,嬉戲玩耍和青年及幼兒打鬧逗趣,廣交朋友、優哉樂哉,參與各項社會活動、保持青春活力,令年輕人都羨慕不已。歡樂的“老頑童”遍布國內外,他們是老年人中的佼佼者,享受著黃金般的年華。

但是,同樣在我們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卻看上去精神萎靡,老態龍鍾,與“老頑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這類人因自認衰老而影響了自己的精神狀態。所以,老年人對自身的問題、對老年要樹立一個新的觀念,即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但人可以延緩自己衰老的速度,可以健康愉快地度過晚年。老年期確是人生的最後一站,在這一站到來之際,老年人應該繼續迎接新的挑戰,而不是用等待的態度對待這最後一站。

把思想從沉默等待、孤獨乏味中解放出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豐富生活的興趣,積極地去尋找快樂幸福,勇敢地到社會中去、到朋友中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生活,使自己永葆青春。

4.放棄孤獨

人們總認為老年人的生活是孤獨的,年輕人這麼認為,有的老年人也這麼認為,所以孤獨便成了老年人的專利。當然如果退休的老人不參加任何工作,再加上性格比較內向,把自己與外界分開,孤獨自然會不期而至。另一種情況是:有些老年人的子女長大成人後,組成了自己的家庭,不再和老人們一起住,老人獨守家中,難免會感到孤獨。有的老年人因老伴辭世,更感到憂鬱苦悶、精神孤獨。這在老年人的世界不是罕見的事,因此老年人要設法跳出孤獨圈,不再把孤獨當成自己的專利。

跳出孤獨圈的最好辦法就是老年人要積極地適應新變化,自信有能力建立新生活。要多與外界接觸、聯係,參加適合老年人的聚會,到公園裏打拳、下棋,交同齡的朋友,多與人交流,自我豐富日常生活,這樣就會慢慢跳出孤獨的圈子,不再是孤獨的專利所有者了。

5.自修快樂寶典

古人說“憂則傷身,樂則長壽”,可見老年人應該常使自己保持愉快,並且要自得其樂、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