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結構的核心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特別是家庭觀念和生育觀念有了較大變化,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日益明顯的變化,即從聯合家庭逐漸過渡為核心家庭,家庭規模逐漸縮小,許多年輕人成家後自立門戶,不再與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趨小型化是現代家庭的共同特點。家庭的分化對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子女與老人分居不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難以得到子女時時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對於老年人傳統的家庭觀念也有較大的衝擊,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熱鬧的家庭氛圍,這種分居難免使老年人經常感到寂寞孤獨、備嚐思念兒孫之苦。
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經濟收入不僅關係到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否得到滿足和保障,還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對生活、對人生的評價和看法,影響著人們的心理狀況。對於老年人來說,如果經濟條件比較寬鬆,有足夠的退休金養老,不僅基本的物質生活能得到保障,而且老年人由於能夠自立,自己養活自己,對於子女和外界的經濟依賴也會減輕,因此往往顯得自信心十足,自尊心會增強,無用感就弱。相反,如果經濟條件比較拮據的話,老年人就可能會為生計發愁,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百病纏身,又無錢治療,處境就更為艱難了。這種情形之下,老年人就會時常需要子女或親友的接濟,依賴性較強,這會使老人深感自己無用,覺得自己是累贅,容易形成自卑感。
家庭內部人際關係。這裏所講的人際關係主要指的是老年人與子女晚輩間的關係(至於老年人的夫妻關係將在下麵的老年人的婚姻狀況中介紹),尊重和愛是老年人的兩種重要的心理需要,在老年人與子女晚輩的交往中可以獲得。如果家庭中人際關係和諧、氣氛融洽,兒孫們能夠對老年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並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老年人就能因此獲得較大的心理滿足。
但是,代溝問題往往會導致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矛盾。代溝是代與代之間存在著的在價值觀念、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方麵的差異。由於老年人的生活經曆、成長背景、教育環境等和中青年人有較大差別,代溝的出現不可避免。小到生活中的服飾、飲食、娛樂,大到職業選擇、為人處世、工作態度、家庭觀念,二者的看法都可能有很大分歧。代溝會引發親子矛盾,從而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婆媳關係在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老大難”問題,在有些婆婆的潛意識裏總認為是媳婦奪去了兒子對自己的愛,將媳婦視為“情敵”,對媳婦總是嘮嘮叨叨,甚至橫挑鼻子豎挑眼。
(3)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婚姻對於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因為婚姻本身不僅為了繁衍後代,滿足人的性欲,更重要的是可以滿足人的心理需要。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夫妻關係令人幸福、快樂,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而不幸的婚姻則讓人悲傷和痛苦。此外,外界對婚姻的評價也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
離婚、喪偶和再婚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婚姻問題。
離婚:一般來說,對於要求離婚的一方離婚後往往感到輕鬆和如釋重負,而被迫離婚的一方則有痛苦和被拋棄的感覺,但是雙方都將麵對孤獨和再婚的困擾。
喪偶:這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是嚴重和劇烈的,有研究表明,老年喪偶者在配偶去世後頭6個月的死亡率比平均死亡率高40%。喪偶後,老年人的心理變化複雜,悲傷感和孤獨感最為典型。許多老人以淚洗麵、悲痛欲絕,還會出現不思茶飯、抑鬱、疲乏的情況,甚至因過度悲傷而患病。時間一長,就會倍感寂寞孤獨,覺得被世界遺忘和拋棄了。
再婚:部分離婚和喪偶的老年人會有再婚的念頭,而再婚後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如何適應對方的生活習慣、如何麵對雙方的子女等等,這些對老年人的心理會產生困擾。
當然,除了婚姻本身之外,外界對老年人婚姻,特別是對離婚和再婚的評價和看法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心理,這無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負擔。比如說,對於老年人再婚,社會本應給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但總有些老年人的子女或周圍的人認為這是“不安分”而橫加阻攔,甚至有些子女因為財產繼承問題而竭力反對父母再婚。
(4)社會環境因素。除了老年人自身和家庭因素以外,社會環境對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營造一個有利於老年人健康、愉快的社會環境,是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是衡量社會文明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
社會風氣:尊老愛老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尤其是現在的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與日俱增,整個社會都應該關注、愛護、尊重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有利於老年人積極心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汽車上為老人讓座,在銀行優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熱心照顧孤寡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