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2)(3 / 3)

3.情感需求

很多年輕人總是說,人老了隻要衣食無憂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它把人的情感狹隘化了。感情不隻是年輕人所說的愛情,愛情隻是人感情中的一種。此外,感情還有很多種,而對於老年人來說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親情和友情。

4.適應需求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對於個體來說,首先要麵對的就是身體的變化,再者還有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其適應能力開始下降,而又不得不麵對這些變化,因此適應變化就顯得至關重要。老年朋友要想有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就不得不積極地調整自身,以適應變化了的和正在變化的環境。

5.獨立需求

一般人都認為,人到老年,依賴感會增強,而事實是,很多當代老人並不願意依靠子女,相反,他們更願意獨立地生活。一項關於老人是否願意與子女同住的調查顯示:隻要經濟獨立,大多數老人不願意與子女同住。調查中還發現,老年人是否選擇與子女同住與其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關: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老人中有80%願意與子女同住;高中文化程度的老人選擇與子女同住的約有50%;而受過高等教育的老人願意與子女同住的隻有40%。調查中還發現,獨立要求和獨立意識越強的老人其心理越健康、晚年生活越幸福。在許多老人看來,向子女要錢是很沒麵子的事,“做老人的怎麼好張口向孩子們要錢啊!”還有的老人與兒媳婦的關係很敏感,“我去看孫子,兒媳婦一句話也沒和我說,走的時候連送都沒送”。由此,老年人很容易受到傷害,這也會使老年人的獨立需求增強。

6.自我實現的需求

離開了自己從事多年的工作崗位,離開自己為之奮鬥和揮灑過青春熱血的事業,老人們不免會感到無所事事、若有所失,陷入無聊和寂寞之中。但並不是說,老年人就沒有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需求。許多老人在退休後,積極地去投身自己的第二職業,或者是奉獻公益事業,或者是專注於自己因工作而擱置的業餘愛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充分享受退休後的快樂生活。有些老人之所以感到空虛和寂寞也正是其自身價值不能實現的體現,這更加說明老年人有著較強的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

(第八節)老年人心理活動的類型

老年人有著獨特的心理,當然老年人也會有獨特的心理活動類型。那麼,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活動類型呢?心理學家總結出以下幾種,供老年朋友們參考。

1.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類老年人性格開朗、心情愉快,熱愛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充滿青春的活力,屬於樂觀積極型。

2.事能知足心常樂

這類老年人能理智地接受和適應離退休後的變化,能平靜而合理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生活上知足常樂,並能主動搞好人際關係。

3.草木皆“病”

這類老年人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唯恐年老體弱多病。有的人確實有病,但誇大病情;有的則是基本無病,卻千方百計找出自己的“病”,這類老人屬於關心健康型。

4.自古聖賢皆寂寞

這類老年人性格一貫內向,離退休後更是減少社交活動。他們對晚年生活要求不高,能平靜地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輕易開口求人,往往有抑鬱心理,屬於解脫型。

5.自古孤獨一老翁

這類老年人依賴性強,需要別人在情感上支持他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用別人的同情獲得自己情感上的滿足。一旦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或不願意幫助自己,從而出現沮喪情緒,這類老人屬於尋求支持型。

6.老夫聊發少年狂

這類老年人通常是一些青壯年時期胸懷大誌,但是壯誌未酬的人。他們總是用忙碌的行為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這類老年人屬於堅持工作型。

7.無可奈何花落去

這類老年人認為,生活很苦而自己對現狀又無能為力。他們內心很痛苦,於是隻能用回憶以前愉快的經曆作為樂趣。他們給人的印象冷漠無情,其實是無可奈何的表現。這類老人屬於冷淡型。

8.春花早謝亦因我

這類老年人回顧自己一生後,發現一些目標沒達到,他們把這些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無能,因而常常自責,甚至有犯罪感。這類老人極其自卑,常常自怨自艾、沮喪和心灰意冷,這類老人屬於自責型。

9.怒發衝冠為哪般

這類老年人往往多疑,把自己看做是環境的犧牲者,覺得似乎誰都和他過不去,感到生活毫無樂趣。回顧往事,把失敗原因歸咎於客觀,把怨恨發泄在別人身上。他們人際關係很差,自己孤獨、怪僻,這類老人屬於憤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