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原文】

鬱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③,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④,山深聞鷓鴣⑤。

【解析】

詞一開頭就借景抒情:“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看到水,想到淚,聯想淚之多,表現人民痛苦之深。過片承上:“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青山雖然遮住了人們的視線,但卻擋不住滾滾東流的江水。作者羨慕那浩蕩的江水能夠衝破崇山峻嶺的阻礙奔騰向前,恨自己不能從後方奔向前方,親臨戰場,收複失地,統一祖國。此時被迫滯留在南方做官,傍晚聽到鷓鴣鳴叫“行不得也哥哥”,他的心情更加苦悶。表現了詞人對南宋統治當局逃跑政策的強烈不滿。

【注釋】

①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萬安縣60裏。②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西南。清江:指贛江。③長安:指北宋故都汴京。④愁餘:使我發愁。⑤聞鷓鴣:古人認為鷓鴣啼聲似“行不得也哥哥”。

點絳唇丁未①冬,過吳淞作

薑夔

【原文】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②黃昏雨。第四橋③邊,擬共天隨④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解析】

這首詞作於淳熙十四年(1187年)。當時作者住在浙江湖州。這年春天,由楊萬裏介紹,前往蘇州見範成大。此詞作於丁未年秋冬間,自湖州往蘇州道經吳淞時。這首詞以移情手法使眼前景物附著作者自身的感時傷事之情。上片中用“清”、“苦”二字賦予寒山以感情色彩。下片中的“橋”、“柳”等物象,無不是詩人情感之外化。

【注釋】

①丁未: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吳淞:今江蘇吳江。②商略:商量。③第四橋:吳江城外的甘泉橋,因泉品居第四而得名。④天隨:晚唐陸龜蒙自號天隨子,曾隱居淞江裏。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薑夔

【原文】

肥水①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②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解析】

這首記夢詞,題目是《元夕有所夢》,作於寧宗慶元三年元宵節。上片先寫因永無會期而產生對昔日戀情的悔恨,似悔而實情深。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下片說別久傷悲,以至愁白了鬢發,煞拍兩句想像在元宵放燈之夜,對方也在悲苦相思,語極沉痛。

【注釋】

①肥水:源出合肥西北將軍嶺,分為東、南兩支。東肥河西北流經壽縣入淮,南肥河東南流經合肥入巢湖。②紅蓮:指紅燈。

踏莎行

薑夔

【原文】

自沔東①來。丁未②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③嬌軟,分明又向華胥④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⑤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解析】

小題指出本詞寫作時間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初一,地點是在金陵附近的江上舟中。詞雖短小,但寫得紆回曲折,含蓄而多不盡之意。上片寫夢中人的體態、言談、舉止,形象真切動人。下片中借用“倩女離魂”的故事,設想夢中人與自己相會後又孤魂夜歸的淒涼景況,構思新奇,耐人尋味。

【注釋】

①沔(miǎn)東:唐宋時州名,即今湖北武漢。②丁未: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③燕燕、鶯鶯:指作者所戀的女子。④華胥:指夢境。⑤郎行(háng):郎邊。

慶宮春

薑夔

【原文】

紹熙辛亥①除夕,餘別石湖②歸吳興,雪後夜過垂虹③,嚐賦詩雲:“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長橋寂寞春寒夜,隻有詩人一舸歸。”後五年冬,複與俞商卿④、張平甫、鈶樸翁自封禺同載,詣梁溪。道經吳鬆,山寒天迥,雲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鬥下垂,錯雜漁火,朔吹凜凜,卮酒不能支。樸翁以衾自纏,猶相與行吟,因賦此闋,蓋過旬,塗稿乃定。樸翁咎餘無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樸翁皆工於詩,所出奇詭,餘亦強追逐之。此行既歸,各得五十餘解。

雙槳蓴波,一蓑鬆雨,暮愁漸滿空闊。呼我盟鷗,翩翩欲下,背人還過木末。那回歸去,蕩雲雪孤舟夜發。傷心重見,依約眉山,黛痕低壓。采香徑⑤裏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誰答?垂虹西望,飄然引去,此興平生難遏。酒醒波遠,正凝想明璫⑥素襪。如今安在?惟有闌幹,伴人一霎。

【解析】

這是一首追憶與友人昔遊之作。據詞序所言,此詞當是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冬,與好友同載,夜泛垂虹(今江蘇省吳江縣垂虹橋)時所作。作者在詞的序中明確交代了這首詞產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和因由。上片中寫想美人、故鄉依舊,卻終不能相見,感慨深沉。下片仍承上之懷人,傷逝情緒一脈相通。

【注釋】

①紹熙辛亥: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②石湖:指範成大,範號石湖居士。③垂虹:江蘇吳江的利往橋,因上有垂虹亭,亦稱垂虹橋。④俞商卿:俞灝,字商卿,紹熙四年進士。張平甫:張鑒,字平甫,張鎡的異母弟。銛(xiān)樸翁:葛天民,字樸翁,出家為僧時,曾取名義銛。封禺:封山和禺山,在今浙江德清西南。梁溪:無錫的別名。⑤采香徑:蘇州香山旁的一條小溪。吳王夫差於香山遍植花草,使美人泛舟於溪水采香,故名。⑥明璫(dāng)素襪:指代所思之美人。明璫,明珠耳飾。

齊天樂

薑夔

【原文】

丙辰①歲與張功甫②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甫約餘同賦,以授歌者。功甫先成③,詞甚美;餘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④亦得此。蟋蟀,中都⑤呼為促織,善鬥。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佇之。

庾郎⑥先自吟愁賦,淒淒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⑦,夜涼獨自甚情緒?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⑧》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⑨琴絲,一聲聲更苦。

【解析】

序文介紹了本詞寫作的過程。這是一篇詠物詞,借描寫蟋蟀悲鳴,傾泄人間幽恨。開篇點“愁”字,上片通過豐富的聯想,抒發了自身的滿腔愁情。詞的下片插入“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是“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可謂“最為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