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
袁去華
【原文】
弱柳千絲縷,嫩黃勻遍鴉啼處。寒入羅衣春尚淺,過一番風雨。問燕子來時,綠水橋邊路,曾畫樓、見個人人否?料靜掩雲窗,塵滿哀弦危柱。庾信愁如許,為誰都著眉端聚。獨立東風彈淚眼,寄煙波東去。念永晝春閑,人倦如何度?閑傍枕,百轉黃鸝語。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解析】
此詞寫離恨相思之情。上片先描繪初春景色,接下由景生情,向春燕詢問伊人消息。下片直抒胸臆,將內心的情思層層傳出,情真意切,刻骨銘心。
瑞鶴仙
陸淞
【原文】
臉霞紅印枕,睡覺來、冠兒還是不整。屏間麝煤①冷,但眉峰壓翠,淚珠彈粉。堂深晝永,燕交飛、風簾露井。恨無人,說與相思,盡日帶圍寬盡。重省,殘燈朱幌,淡月紗窗,那時風景。陽台路迥,雲雨夢,便無準。待歸來,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細問。問因循過了青春,怎生意穩?
【解析】
這一首是寫別離之愁的佳作。詞的上片,“臉霞”二句,為睡起之態。“屏間”三句,為睡起之神情。“堂深”二句,為睡起之景色。燕之交飛,更顯人之孤獨。“恨無人”二句,為睡起之心事,即顰眉彈淚之由。詞的下片,“重省”四句,寫舊時情景。“陽台”三句,寫別後情景。“待歸來”以下,懸想重逢情景。指花梢細問心期,正是小兒女情態。全詞由外貌描繪及於內心隱秘,筆觸極細。
【注釋】
①麝煤:墨的別名。
卜算子詠梅
陸遊
【原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解析】
這是一首詠梅詞,其實也是陸遊自己的詠懷之作。上片寫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麵,斷橋旁邊。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境被渲染得多麼冷落淒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下片寫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卻無意與它們爭春鬥豔;即使凋零飄落,化為塵泥,依舊保持著清香。以梅喻己。
水龍吟春恨
陳亮
【原文】
鬧花深處樓台,畫簾半卷東風軟。春歸翠陌,平莎①茸嫩,垂楊金淺。遲日催花,淡雲閣雨,輕寒輕暖。恨芳菲世界,遊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金釵鬥草②,青絲勒馬,風流雲散。羅綬③分香,翠綃封淚,幾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
【解析】
全篇緊切題目“春恨”鋪展,上片寫春景,下片寫怨情。此詞寫的不是兒女之情的“春恨”,而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那種“春恨”,它寄寓著對祖國南北分裂、國恥未雪、家仇未報的悲憤。劉熙載《藝概》曰:“‘恨芳菲世界’三句,言近旨遠,直有宗留守大呼渡河之意。”
【注釋】
①平莎:平原上的莎草。②鬥草:古代民俗,有鬥百草之遊戲。③羅綬:羅帶。
憶秦娥
範成大
【原文】
樓陰缺,闌幹影臥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隔煙催漏金虯①咽,羅幃黯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解析】
這是一首思婦詞,寫春閨懷遠。上片從對園林景色的描繪中,透露出思婦的無限惆悵。下片言情,寫少婦的愁思,實寫燈芯結花,虛寫美夢團圓。
【注釋】
①金虯(qiú):漏箭上的龍頭裝飾。虯,傳說中的一種龍。
眼兒媚
範成大
【原文】
萍鄉道中乍睛,臥輿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腳①紫煙浮,妍暖破輕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氣,午夢扶頭②。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溶溶曳曳③,東風無力,欲避還休。
【解析】
這首詞寫的是春濃景色。是作者乾道九年(1173年)的作品,作於其使金載譽歸來。開頭兩句寫“道中乍晴”景象。“酣酣”,寫酣暢舒適之貌。“妍暖”,風和日暖,是承上而來。“破輕裘”寫暖陽透過輕軟的皮襖,使得渾身發熱。“困人”三句,寫“臥輿中困甚”之狀。“扶頭”,是指花氣襲人如釅酒之醉,極寫“困甚”。換頭以後,寫“小憩柳塘”,把春困的昏昏欲睡與春塘的欲皺還休合寫,非常傳神。“春慵”確是承上片而來,兩字寫盡上片,把“困”、“醉”、“妍暖”、“扶頭”都包括進去了。“恰似春塘水”一下子就過渡到柳塘即景,接下來就全寫春塘水。著一“愁”字綰合,非常形象。春塘水本無所謂愁,春慵也不可能有紋,不可能皺。詩人借春塘水的“欲皺還休”來刻劃春慵,十分貼切、形象。
【注釋】
①日腳:穿過雲隙下射的日光。②扶頭:沉醉。③溶溶曳曳:蕩漾的樣子。
霜天曉角
範成大
【原文】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解析】
這首詠梅詞是懷人之作。起頭兩句先寫梅花開放的前奏。上片寫梅花疏枝映襯著淡天流雲,質潔如雪、脈脈含情的神韻。下片由讚歎美景急轉到愁情,由梅及人,以梅比人。這個倚欄人的“勝絕愁亦絕”,就不言明了。
賀新郎別茂嘉①十二弟
辛棄疾
【原文】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啼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②關塞黑,更長門③、翠輦辭金闕。看燕燕④,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⑤、回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⑥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解析】
這是一首寄寓著作者憂國深情的送別詞,作於瓢泉閑居時期。作者對他的族弟茂嘉調任遠地深有感觸,詞一開頭,便用鳥的悲鳴和殘春的凋零景象。襯托離愁別恨。但是,這決不是在傾吐兄弟問的私情,而是借古喻今,用“馬上琵琶”、“長門”等曆史故事,諷刺了宋王朝對金統治者妥協、求和的政策,表達了對投降敵人的將領的蔑視和自己壯誌未酬的悲憤。“料不啼清淚長啼血”,是對南宋統治當局的血淚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