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茂嘉:辛棄疾族弟,生平不詳。②馬上琵琶:昭君出塞事。石崇《王明君辭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③長門:漢武帝陳皇後被廢,居長門宮。④燕燕:《詩經·邶風》有《燕燕》詩,為衛莊公妻莊薑送莊公妾戴媯時所作。⑤河梁:橋。⑥易水:荊軻將刺秦王,燕太子丹與賓客白衣冠送行至易水。見《史記·刺客列傳》。

念奴嬌書東流①村壁

辛棄疾

【原文】

野塘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②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係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聞道綺陌③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④。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又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裏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解析】

這首詞是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寫的。作者從豫章(南昌)調往臨安(杭州)去就任大理寺少卿,舟行途中經過東流縣,題於某村的牆壁上。詞中寫他重遊舊地,想起“垂楊係馬”曾和一個女子在這裏分別,抒發了心中熱烈的感情,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正是由於南宋當局的阻撓,他那收複失地的美好憧憬,像在下片中所說的“鏡裏花難折”一樣,難以實現。“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又疊”兩句,把他南歸後十多年來政治活動中的許多感慨和怨恨都凝結在裏麵了。

【注釋】

①東流:在今安徽貴池境內。②劃(chǎn)地:無端,平白無故地。③綺陌:繁華的街道。④纖纖月:比喻美女。

漢宮春立春

辛棄疾

【原文】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①。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②,更傳青韭堆盤③。卻笑東風,從此便熏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解析】

這首詞扣題寫作者在立春那天的感觸。他看到眼前風光,想到國家大局,無限感慨。作者將此情懷用象征的手法,曲折隱約地透露出來。下片中寫:“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這不是由傷春所引起的閑愁,而是為國事而深深憂慮。詞中表現出對南宋君臣偷安江南的不滿,痛恨南宋君臣早已“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以燕子夢回故都“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以及怕見塞雁先還北方,表示自己對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的渴望。

【注釋】

①春幡:古代風俗,每逢立春,剪彩綢為花、蝶、燕等狀,插於婦女之鬢,或綴於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叫幡勝、彩勝。②薦酒:釀酒。③堆盤:以蔥、蒜、韭、蓼蒿、芥堆成五辛盤,與飲黃柑酒俱為古代立春風俗。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

賀新郎賦琵琶

辛棄疾

【原文】

鳳尾龍香撥①,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最苦潯陽江頭客②,畫舸亭亭待發。記出塞③,黃雲堆雪。馬上離愁三萬裏,望昭陽④、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遼陽驛使音塵絕,瑣窗寒、輕攏慢撚,淚珠盈睫。推手⑤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雲飛煙滅。賀老⑥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⑦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解析】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王昭君,作者在這裏是把她當做不幸的犧牲者,給予很大的同情。詞的下片,主要描寫一個身世悲慘的婦女,因為丈夫被金貴族擄走,渺無音信;她隻能在空寂的屋子裏“輕攏慢撚,淚珠盈睫”、“一抹《梁州》哀徹”,抒發自己的滿腔悲憤。作者所塑造的這位婦女形象,其實是當時中原地區遭受苦難的人民的一個縮影。

【注釋】

①鳳尾龍香撥:相傳楊貴妃琵琶槽似鳳尾,琴撥為龍香柏木所製。見《明皇雜錄》。②潯陽江頭客:指白居易。③出塞:指昭君出塞。④昭陽:漢都長安未央宮中有昭陽殿。此處泛指漢宮。⑤推手、卻手:琵琶指法。手指前彈曰“推手”,後撥曰“卻手”。⑥賀老:賀懷智,開元、天寶間琵琶名手。定場:即俗稱壓住場子。⑦沉香亭:在唐長安宮中。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辛棄疾

【原文】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②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④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⑤歸未?求田問舍⑥,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解析】

這首詞大約寫於淳熙元年(1174年)。詞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寫出了沒有人了解他雄心壯誌的苦悶。詞的下片借典抒懷:他決不願學晉代的張翰為了貪戀家鄉鱸魚味美就想歸隱,更鄙視三國時的許氾專為個人打算而不管國家大事。隻可惜時光流逝。恢複中原還是無望,他的憂國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詞中深刻地表達了他的這種悲憤情緒。

【注釋】

①賞心亭:北宋丁謂創建,位於建康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河。②遙岑(cén):遠山。③玉簪螺髻:形容群山。④吳鉤:一種彎形的刀。⑤季鷹: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棄官南歸。見《世說新語·識鑒》。⑥求田問舍:劉備曾譏笑許氾胸無大誌,隻知求田問舍。見《三國忠·陳登傳》。⑦樹猶如此:東晉桓溫北伐,途經金城,見當年手植柳樹已有十圍之粗,感慨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見《世說新語·言語》。

摸魚兒

辛棄疾

【原文】

淳熙己亥①,自湖北漕②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③,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④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解析】

此詞寫於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間。借春怨、宮怨而寫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詞的上片,寫惜春、留春、怨春的情感,表現了辛棄疾為時光飛逝,十幾年轉瞬而過,國家卻仍然殘破不全,動蕩分裂而焦慮。詞的下片,他用漢朝陳阿嬌的故事,比喻自己在朝廷中受到打擊、排擠,一腔愛國深情無處傾訴的苦悶。他警告那些苟且偏安的當權者,他們胡作非為決沒有好下場!南宋半壁江山已岌岌可危,他為此而萬分痛苦,最後喊出了:“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記栽,宋孝宗看到這首詞後很不高興,可見它是對當時腐敗朝政的尖銳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