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遭讒罷官北歸,途經洞庭湖,作了這首不同凡響的中秋詞。上片寫千裏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明淨。下片著重抒情,寫自己內心的澄澈明淨。全詞想像豐富,境界空靈,熔景、情、理於一爐,頗得蘇東坡之遺韻。

【注釋】

①青草:湖名,與洞庭湖相連。因湖中多生青草,故名。②玉界瓊田:形容月光下的湖麵。③嶺海:兩廣北靠五嶺,南臨南海,故稱“嶺海”。作者曾在這一帶任職。④蕭騷:稀疏。⑤挹(yì):舀取。

六州歌頭

韓元吉

【原文】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新妝麵,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①垂楊渡,玉勒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繡戶曾窺,恨依依。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消瘦損,憑誰問?隻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②,往事難追。

【解析】

《六州歌頭》一調多寫慷慨之詞,韓元吉用以描繪豔情,可謂創格。詞借寫桃花而訴說了一段香豔哀婉的愛情故事。上片由花思人。回想初次相會時種種旖旎情致。下片寫今日舊地重遊,桃花依舊,人麵不見的懊惱情緒。

【注釋】

①跋馬:馳馬。②武陵溪: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

好事近

韓元吉

【原文】

凝碧舊池頭①,一聽管弦淒切。多少梨園②聲在,總不堪華發。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惟有禦溝聲斷,似知人嗚咽。

【解析】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韓元吉受命赴金,祝賀次年三月初一的萬春節(金主完顏雍生辰)。行至汴梁(時為金朝的南都京城),金方設宴招待,元吉感賦此詞。上片借用唐朝舊事和王維詩句,以唐喻宋,感時傷心。下片通過早春景物的渲染又從所見所聞烘托黍離之悲,特別是用物象的擬人化,使悲情更哀婉淒切。

【注釋】

①凝碧舊池頭:凝碧池在唐東都洛陽神都苑內。安祿山入東都,曾於此宴其群臣。王維有詩雲:“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見《明皇雜錄》。②梨園:唐玄宗時宮中樂隊演奏處所。

瑞鶴仙

袁去華

【原文】

郊原初過雨,見數葉零亂,風定猶舞。斜陽掛深樹,映濃愁淺黛,遙山眉嫵。來時舊路,尚岩花、嬌黃半吐。到而今,惟有溪邊流水,見人如故。無語,郵亭深靜,下馬還尋,舊曾題處。無聊倦旅,傷離恨,最愁苦。縱收香藏鏡①他年重到,人麵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閣幽窗,有時夢去。

【解析】

此詞係傷別之作,寫出尋訪意中人不遇而引發的縷縷愁思。詞中上片“郊原”六句,寫眼前所見景物。“來時”二句,寫來時景象。“到而今”三句,寫去時景象。兩相對比,更見昔會今離、昔樂今哀之意。詞的下片換頭承上,繞郵亭,尋舊詩,是留戀不忍去。“無聊”三句,不忍去仍不得不去,離恨最苦,揭出一篇主旨。“縱收香”三句,懸想他年重訪舊地,定將物是人非。“念沉沉”二句,人既分離,則唯有夢中可以相見。全章如紀遊小品,情思深婉,文筆雅麗。

【注釋】

①收香藏鏡:見前周邦彥《風流子》注。

劍器近

袁去華

【原文】

夜來雨,賴倩①得東風吹住。海棠正妖嬈處,且留取。悄庭戶,試細聽鶯啼燕語,分明共人愁緒,怕春去。佳樹,翠陰初轉午。重簾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風絮。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彩箋無數,去卻寒暄②,到了渾無定據。斷腸落日千山暮。

【解析】

此詞係傷春懷人之作。第一、二兩疊,字句、聲韻皆相同,是雙拽頭體。第一疊,風吹雨住,海棠正嬌,是花留春。第二疊,庭戶悄然,鶯啼燕語,是鳥留春。第三疊,午睡乍起,獨看風絮,是人留春。

【注釋】

①倩(qiàn):請托。②寒暄:問寒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