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蘇軾
【原文】
餘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嚐隨其師入蜀主孟昶①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②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敲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④。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⑤流年、暗中偷換。
【解析】
這首詞精彩地描繪出一幅君妃夏夜納涼的圖畫,那月明星稀、水風送爽、花香襲人、更漏滴出的迷人仙境,花蕊夫人冰清玉潔的花容月貌和釵橫鬢亂的旖旎風姿,以及一位風流皇帝攜著寵妃潔白纖細的“素手”遙望星空、玩賞月色於龍樓鳳閣、曲苑回廊間的愜意情景,著實令人神往。可見東坡於豪放詞之外,作婉約詞必極緣情綺靡。
【注釋】
①孟昶(chǎng):五代時後蜀國君,詞人。②花蕊夫人:孟昶的貴妃,姓徐,一說姓費。摩訶池: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郊。摩訶,梵語,意為“大”。③河漢:銀河。④金波:月光。玉繩:星名。北鬥第五星名玉衡,玉衡北麵兩顆星即為玉繩與瑤光。⑤不道:不知不覺。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軾
【原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解析】
這首詞是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初到黃州貶所所作。開頭兩句寫夜深,用“缺”、“疏”、“斷”幾個字寫出幽獨淒清的心境。接著“誰見”兩句,說隻有幽人獨自往來,“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鴻”是對“幽人”的襯托,是賓。下片把兩者合在一起,寫“孤鴻”也就是寫作者自己。這的確是一首有寄托的優秀詠物詞。
青玉案送伯固①歸吳中
蘇軾
【原文】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②,隨君去。若到鬆江呼小渡,莫驚鴛鷺,四橋③盡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④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⑤針線,曾濕西湖雨。
【解析】
此詞作於元祐七年(1092年),當時作者57歲。此詞是為送友人伯固歸吳中而作。這首詞表麵看來是一首送別友人歸裏之作,但實際上寫的是自己盼望“歸去來兮”的情思。
【注釋】
①伯固:蘇堅,字伯固,曾任杭州監稅官。②黃犬:晉陸機有黃耳犬,能在洛陽和家鄉鬆江之間傳遞信件。見《晉書·陸機傳》。③四橋:在蘇州。④《輞川圖》:唐代詩人、畫家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他有別墅在輞川,王雛於藍田清涼寺壁上曾畫《輞川圖》。⑤小蠻:歌妓名。
臨江仙
蘇軾
【原文】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①,何時忘卻營營②。夜闌風靜縠紋③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解析】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宋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字獄“鳥台詩案”結案了。在朝野上下的營救下,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開始了長達5年的貶謫生涯。這首詞所寫的就是詞人與朋友夜飲雪堂,返回臨皋時的所見所感。
【注釋】
①此身非我有:意謂拘於外物,身不由己。②營營:此指為名利而奔走。③縠(hú)紋:水紋細密,猶如皺紗。
定風波
蘇軾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②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④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⑤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析】
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也很窮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注釋】
①沙湖:在黃州東。②吟嘯:吟詠嘯歌。③芒鞋:草鞋。④料峭:風寒襲人。⑤向來:此處為“方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