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這是一首思念情人之詞。按詞調分成上下兩片,按內容可分成上、中、下三章。從開頭到“樹底人家朱戶”,是第一章,寫的是街南。從“北樓閑上”到“幾度黃昏雨”,是第二章,寫的是街北。從“晚春盤馬”以下,是第三章,回頭再寫街南。其中,第一章是目前的街南,第二章是目前的街北,第三章則是過去的街南。這首憶舊之詞在謀篇布局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虞美人
晏幾道
【原文】
曲闌幹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一春離恨懶調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解析】
這首詞為懷人之作,寫離愁別恨。上片中,“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有多層含義:月缺時盼月圓;月圓時望人歸;月圓而人不歸,則倚闌之人之失望可想而知了。下片以衣香猶在,比喻己之情意終究不改。結尾寫琴弦懶調,閑淚雙垂,大有知音難遇、自傷幽獨之感慨。
留春令
晏幾道
【原文】
畫屏天畔,夢回依約,十洲①雲水。手撚紅箋寄人書,寫無限,傷春事。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裏。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日,憑高淚。
【解析】
這首詞寫傷春相思懷人之情。寫了兩種心理幻覺,一是上片畫屏夢覺之時,仿佛仍然置身十洲雲水之間,與自己的情人攜手相隨。二是下片漫倚別浦高樓,眺望江南千裏之際,仿佛覺得樓下流水聲中,還可以分辨出自己當日的惜別之淚。
【注釋】
①十洲:祖洲、瀛洲等十洲,在八方大海中,為神仙所居之地。
思遠人
晏幾道
【原文】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裏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解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牌《思遠人》就是此詞之主題。上片由寫景引出“千裏念行客”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點明季節,三、四句旨在懷人。下片承“千裏念行客”一句,因寄書不得,思念之情無由寄托,故而彈淚。卒章三句,似乎語出平淡,卻深摯動人。
水調歌頭
蘇軾
【原文】
丙辰①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③,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④,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⑤【解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詞作。此詞作於丙辰中秋,蘇軾41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序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弟子由已經六七年未見了。
上片抒發對政治的感慨,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
【注釋】
①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②子由: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③瓊樓玉宇:指月宮。④綺戶:雕花的門窗。⑤嬋娟:形容女子姿態的美好。這裏比喻月亮。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①《楊花詞》
蘇軾
【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②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③。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④。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⑤。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解析】
此詞為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貶居黃州時所作。上片刻畫楊花體態,搖曳入題。似花非花,無情有思,化前人詩意,形容楊花若即若離,形神兼攝之美。“縈損”以下從“有思”生發,“柔腸”喻柳條,“嬌眼”喻柳葉。“夢隨”化用唐詩,既象征楊花飄零之狀,又映現其“有思”之魂,以物喻人,以人寫物,楊花美人,契合為一。下片由上文“惜”字、“墜”字,引中出“恨”、“飛”、“落”,借以抒發傷春惜花之愁情。
【注釋】
①章質夫:章楶(jié),字質夫,浦城(今屬福建)人,蘇軾好友。②從教:任憑。③有思(sì):即有情。④綴:連綴。⑤一池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永遇樂彭城①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蘇軾
【原文】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②三鼓,鏗然③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④夜景,為餘浩歎。
【解析】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知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所作。這首詞形象地描畫了夜宿燕子樓中的具體情境和夢驚後的悵惆情懷及複雜思緒。上片寫入夢前周圍的美麗景色和夢驚後茫然若失的心情。下片寫夢醒後的種種複雜思緒。“天涯倦客”以下數語皆承上片“夢雲驚斷”而來。“望斷故因心眼”一語可謂絕妙好詞。“燕子樓空”三句得出哲理性的概括語“古今如夢”。末三句乃人生感慨。
【注釋】
①彭城(今江蘇徐州)燕子樓,相傳是唐代張建封(實應為建封之子張紞)為其愛妾關盼盼所建。張死,盼盼念舊,獨居燕子樓十餘年不嫁。②紞(dǎn)如:擊鼓聲,猶言“紞然”。③鏗然:金石聲。此處形容落葉聲。④黃樓:蘇軾在徐州東門所改建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