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米
波斯詩人、學者。出生在霍拉桑,童年時隨父親學習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後到赫拉特的尼紮米耶學院學習,在當地一些著名學者的指導下,攻讀了文學、神學和天文學等,對阿拉伯文學造詣很深。他一生還先後7次到各地漫遊這些經驗對他的創作影響較大。賈米屬於蘇菲派作家,在文學上善於吸收曆代著名詩人之長,比如敘事詩就學習了12世紀波斯詩人內紮米的風格。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七卷詩》和散文《春園》,其中的愛情敘事詩《尤素福和佐列哈》、《萊伊麗和馬季農》等都是生動感人的著名詩篇。
井原西鶴
日本江戶時代小說家、俳諧詩人。原名平山藤五,出生在大阪一個富商家庭。青年時代主要創作俳諧,並大量取材於城市商人生活,反映了新興的商業資本的發展麵貌,代表作有《西鶴大矢數》等。此書是井原西鶴34歲後到各地周遊並創作的市井小說,書中用鬆散的54個片斷描述一名浪子的愛情。168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一代風流漢》是他第一部市井小說,被認為是日本文學史上“浮世草子”的開端。從內容上看,他的作品可以分為豔情小說和經濟小說兩類。前者包括《一代風流漢》、《五個癡情女子的故事》和《一個蕩婦的自述》等。晚年寫出的《日本致富經》和《處世費心機》等反映商人(町人)生活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觸到了商人社會的階級性質,以故事體的形式述說了商人階級的致富以及處理債務、收款付賬的事務。西鶴的市井文學是反映日本町人社會的一麵鏡子,為近代現實主義文學提供了借鑒,西鶴是日本古典文學中一位劃時代的作家。
鬆尾芭蕉
日本江戶時代俳諧詩人,本名鬆尾宗房,別號青桃、泊船堂等。生於上野,低階武士之子。父親是一個私塾老師,他自幼在藤堂新七郎家為少爺做陪讀,曾師從當時的著名詩人北村季吟學習俳句,風格上受到談林派影響。1680年前後,定居在江戶的芭蕉庵,並以“芭蕉”為名,開始專業俳諧師的生活。此後出版了《俳諧次韻》、《虛栗》等俳諧選集,逐漸形成了閑寂恬淡的韻味。如著名的《青蛙》俳句:“閑寂古池旁,青蛙躍入水中央,水聲撲通響。”1884年起多次外出遊曆,徒步走遍了名古屋、奈良、大阪以及奧州北陸等地,就其觀點而言,一位寂寞旅行者的生活,是提供一名男子與詩人的最佳訓練方式。後將旅途中所作輯為《更科紀行》、《奧州的小道》、《嵯峨日記》、《猿蓑》等俳諧詩文集出版。遊曆經驗使他的詩風增加了深沉悲涼的情調,最能代表他這種“憐世”、“幽深”風格的是俳諧集《猿蓑》。鬆尾芭蕉的創作把俳諧發展成了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鮮明個性的庶民詩。近鬆左衛門
日本江戶時代淨琉璃和歌舞伎作家。原名杉森信盛,出身沒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時做過公卿的侍臣,因有感於仕途曲折,25歲前後毅然投身於當時被人所鄙視的演戲藝人的行列,從事演劇和劇本創作活動。近鬆的淨琉璃曆史劇,氣勢磅礴、場麵宏偉,生動地表現了武士精神,代表作有《景清出家》、《國姓爺合戰》和《曾我會稽山》等。他的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劇,深刻揭示了城市商人社會的腐朽,對店員、妓女等下層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曾根崎情死》、《大師經昔曆》等,其中《曾根崎情死》是淨琉璃史上最早的社會劇,為淨琉璃舞台開辟了一個反映現實的新領域。他的戲劇中,典雅的古文和俚謠俗諺交錯使用,語言極為豐富、生動。禾Ⅱ歌一種有嚴格規範的日本古代格律詩,主要是和自古以來在日本流傳的漢詩相對而言。和歌包括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佛足石體歌等形式,均由五、七音節相配交叉而成。如長歌是“五七五七”音節交替反複多次,最後以“五七七”音節結尾;短歌由“五七五、七七”共31個音節構成;旋頭歌則以“五七七、五七七”38個音節構成。其中,短歌是和歌的主要歌體,由於形式限製,特別講究遣詞煉字,簡潔、含蓄、雅淡是它的主要特點。《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早的和歌總集,成書於8世紀中葉,收錄有4500多首詩,其中短歌就有約4200首。主要內容是吟歎人生的苦悶悲哀,抒發詩人對外物的細膩感受,初步奠定了日本詩歌重主觀情緒、重感受的審美基調。稍後重要的和歌集有《古今集》、《新古今集》等。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