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亞非古典文學(2)(3 / 3)

日本古典詩歌形式。起源於長連歌和俳諧連歌中的“發句”,江戶時代由於鬆永貞德等人的提倡,才逐漸獨立出來,並加上與四季時節有關的詞句,成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這就是最早的俳句。俳句的基本規則是:每首由17個音節構成,這17個音節又分為五、七、五共三個音段。在日語中,一個音節並不等於一個實詞,所以,俳句實際上隻有幾個詞構成,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另外,每首俳句必須有一個“季題”,就是與四季有關的標誌和暗示,要讓讀者一看就明白所吟詠的是哪個特定季節的事物。一首俳句不能有兩個以上的季題。俳句多采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崇尚簡潔含蓄,比和歌更為精練。被稱為“俳聖”的鬆尾芭蕉是最著名的俳句作者。草紙文學

日本文學的一種體裁。草紙,又名草子。草紙文學有兩種含義:一指用假名寫成的物語、日記、隨筆等散文,以區別於用漢字寫成的文學作品;一說是指日本中世和近世文學中的一種群眾讀物,是一種帶插圖的小說,多為短篇。前說中物語、日記、隨筆與民間口語相結合,發展成為更具日本民族特點和更富文學意味的散文。最早的作品有紀貫之的《土佐日記》和清少納言的《枕草子》等。室町時代(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末)出現的大眾小說稱為禦伽草子,多取材於民間故事,它的出現標誌著平民階級文學的興起。江戶前期(17世紀初期到17世紀80年代)興起一種幾乎全用假名書寫的通俗文藝作品,稱為假名草子,重要作品有《兩個比丘尼》等。江戶元祿前後,以京都、大阪一帶為中心流行一種浮世草子,正麵描寫現實人生,重要作品有井原西鶴的《好色一代男》等。

懸詩

即“懸掛的詩”之意,是阿拉伯蒙昧時期的七首長詩的總稱。據載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阿拉伯人每年都到麥加朝覲,並在麥加附近的歐卡茲進行集市貿易活動,舉行賽詩會。會後,由公認的詩人選出優秀的作品,用金水抄寫在細麻布上,掛在城牆上,供人們閱讀觀賞,所以稱為“懸詩”或“描金詩”。流傳下來的這七首詩被認為是蒙昧時期阿拉伯詩歌的代表作,內容和形式都基本成熟。作品常以詩人緬懷遺址,抒發對情人的愛戀開始,描寫沙漠、駱駝、羚羊等,宣揚阿拉伯人的生活哲學和崇高理想。形式上看,這七首詩都是工整的格律詩,在韻律上對後世詩歌影響很大。七位詩人中最重要的是昂泰拉·本·舍達德,他的詩僅存約1500行,最集中反映了阿拉伯沙漠騎士自由勇敢、慷慨堅忍的性格。

物語文學

日本一種敘事性散文的統稱。產生於平安時代,在日本民間評說的基礎上形成。約產生於10世紀初的《竹取物語》,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物語文學。早期的物語文學分為兩大類,一是“傳奇物語”或“虛構物語”,即充滿傳奇色彩的物語,如《竹取物語》和《落窪物語》。另一類是“歌物語”,以《伊勢物語》為代表。它以和歌為主,使和歌和散文融為一體,成為整篇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11世紀初產生的((源氏物語))標誌著平安時代物語文學的最高成就,並將上述兩種物語結合起來,使物語成為逼真地描摹人情世態,細膩地抒發情感的具有近代心理小說性質的文學體裁。到中世紀,出現了《平家物語》為代表的戰記物語,在文體上,韻散並列,對後世的敘事文學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