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亞非古典文學(1)(3 / 3)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的民間故事集,中國又譯《天方夜譚》。其中的故事和早期手抄本大約在八九世紀之交就開始流傳,後來經過多次增補變化,16世紀才基本定型。書中的故事共有三百個左右,包括神話傳說、曆史故事、現實故事、道德訓誡故事、笑話、童話等,其中,商人的故事占主導地位,廣泛反映了中古阿拉伯社會的生活狀況。書名來自這部故事集的引子:國王山魯亞爾因痛恨王後與人有私,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晨殺掉。宰相之女山魯佐德自願嫁給國王,每夜講故事引起國王的興趣,免遭殺戮。她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個故事,終於將國王感化,立她為後。這種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形結構對後世文學很有影響,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談》、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它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還有濃鬱豐富的浪漫主義的想象,大膽的誇張,離奇的情節,故事中常常出現具有神奇力量的寶物,如能自由飛翔的烏木馬、飛毯,可以驅使神魔的手杖、神燈等。其中不少故事都是流傳很廣的名篇,如《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燈》、《漁翁的故事》、《駝背的故事》等。

崔致遠

新羅(今朝鮮)詩人。字孤雲,王京梁州人。12歲來中國學習,並參加過科舉考試。後在中國從仕十餘年,寫了很多詩歌,多數失傳,今存的作品多是懷念故國之作,如《秋夜雨中》中“窗外三更雨,燈前萬裏心”和《山陽與鄉友話別》中“莫怪臨風偏悵望,異鄉難遇故鄉人”等,感情真切、深沉。884年以唐使身份回國,後官至阿餐。因遭人誣陷,對現實不滿,最後率全家隱居伽山。他歸國後創作的詩歌現實意義較強,反映了新羅王朝末期黑暗動亂的社會現實。如《寓興》寫冒險家和名利之徒“輕生入海底”的醜態,五言律詩((古意》諷刺某些人的偽善麵目。崔致遠的著作隻有《桂苑筆耕》和收在《東文選》等書中的少量詩歌傳世,被公認為朝鮮漢文學的奠基人,為中朝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菲爾多西

菲爾多西出生在波斯一個破落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等,熟悉民間傳說故事。從975年開始,他曆時35年,創作完成了史詩性長篇敘事詩《王書》(一譯《列王記》)。全詩從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國王一直寫到薩珊王朝末代國王為止,敘述了25代王朝、50多個帝王的故事,歌頌了曆代道德高尚、體恤下情的賢明君主,也鞭笞了好大喜功、昏庸無能的國王。另外,還歌頌了曆史上抗擊異族侵略的民族英雄,保留了一部分波斯傳說故事。這部巨著在維護波斯曆史傳統,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等方麵發揮r很大作用,對波斯文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11-13世紀,許多詩人都以此為範本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