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
印度古代詩人和劇作家。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跡沒有確鑿的材料,隻是根據作品等推測,大概生活在公元330年至432年之間,屬婆羅門種姓,居住在當時笈多王朝的首都,信奉濕婆教,是宮廷詩人。他的名字是個複合詞,“迦梨”(kā li)是一個女神的名字,“陀娑”(dā sa)意為奴隸,合起來就是“迦梨女神的奴隸”。傳說他本是孤兒,後與公主結婚,公主恥其出身低賤,他遂向迦梨女神祈禱,終於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和學者。他取這個名字表示不忘女神的恩典。迦梨陀娑的作品很多,主要有劇本《沙恭達羅》、《尤哩婆濕》、《摩羅維迦和火友王》,敘事詩《鳩摩羅出世》、《羅怙世係》,抒情長詩《雲使》,抒情詩集《時令之環》等。其中《雲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一個被貶謫他鄉的小神仙藥叉委托天邊北飛的雨雲向故鄉的妻子傳遞信息的故事。分為《前雲》和《後雲》兩個部分。長詩歌頌了真摯專一的愛情,並含蓄地表達了對造成相愛夫妻分離的社會的不滿,想象豐富,心理刻畫細致,尤其善於借景抒情,形成了端莊高雅、瀟灑和諧的獨特風格。
《沙恭達羅》
迦梨陀娑最著名的劇本。它的基本情節取自《摩訶婆羅多》和《蓮花往世書》。全劇共分7幕,第一幕描寫國王豆扇陀打獵來到淨修林,和淨修女沙恭達羅一見鍾情,便隱瞞身份和她接近。第二幕寫國王熱戀沙恭達羅,並以淨修林保護人的身份繼續留在淨修林內。第三幕寫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結合,國王臨走時把一隻刻有自己名字的戒指作為信物送給沙恭達羅。第四幕寫沙恭達羅孕育了國王的兒子,決定前往城市尋找丈夫。但因為對來訪的仙人失禮,受到“詛咒”:隻有國王見到戒指時,二人才能相認。第五幕寫豆扇陀不承認與沙恭達羅的婚姻,她被天女接上天去。第六幕寫國王見到沙恭達羅丟失的戒指,記起往事,思念兒子。第七幕寫豆扇陀上天,一家團圓。劇本通過豆扇陀和沙恭達羅之間的愛情磨難,批評了造成婚姻悲劇的統治權貴,歌頌了美滿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在當時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戲劇人物生動豐滿,情節曲折跌宕,用古典梵語寫成,風格淳樸,語言流利雍容,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是占典梵劇的典範之作。
《萬葉集》
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全集20卷,收詩歌4500多首。書名中的“萬葉”,一說是“萬語”之意,表示內容豐富多彩;一說是“萬世”之意,表示生命萬古長新。關於本書的編者和成書年代,說法不一。大致是由多人參與,經過多次編輯,760年左右大體編成。《萬葉集》中的詩歌,按內容大體上可分為相聞、挽歌、雜歌三類。相聞是互相聞問的意思,是表示長幼相親、男女相愛等內容的作品;挽歌是哀悼死者的作品;雜歌範圍很廣,包括不屬於上述兩類內容的其他作品,另外還有一些民謠。按形式來蛻,可分為短歌、長歌、旋頭歌、佛足石體歌四類。《萬葉集》的作者上白天皇、後妃、貴族,下到農民、士兵甚至乞丐,署名作者中有代表性的有大伴家持、山上憶良等。《萬葉集》是研究日本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之一,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更是深刻。
《古事記》
日本現存最早的曆史和文學著作,用漢字表義和注音的方法寫成,8世紀初期安萬侶奉元明天皇之命編纂而成。內容分“帝紀”和“本辭”兩部分。帝紀記載了從神武天皇到推古天皇曆代天皇的故事,表現了天皇世襲思想;本辭是神話、傳說和故事的彙編,就全書而言,神話的中心是突出天照大神及其後裔,以說明天皇的絕對權力來自天授神賜。《古事記》的文體主要是散文和詩歌,散文敘事用古漢語,詩歌則使用漢字作日語的標音,這些構成了日本古代創作的基本文體。從文學意義上看,該書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故事和詩歌,保留了古代日本豐富的語言,有重要意義。往世書一種印度民間神話傳說的總稱,被印度教的教徒奉為聖典,同時也被看作是古代的史籍,是古代曆史、神話、傳說故事的彙集,所以“往世書”也有“曆史傳說”的意思。傳說它和史詩《摩訶婆羅多》都出自廣博仙人之手。它主要采用詩體,也有部分散文,全部采用對話形式,詩的格律與史詩基本相同。被係統地編成文獻並廣泛流傳是在紀元前後不久一直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其中的神話傳說主要是在《梨俱吠陀》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主要歌頌印度教三大神中的大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的事跡流傳尤廣。往世書共18部,成書時代不一,其中最重要的有《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