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亞非古典文學(1)(1 / 3)

蟻垤

音譯為“跋彌”(Valmilki),印度古代詩人,據傳為史詩《羅摩衍那》的作者。據說他早年曾是強盜,受仙人點化,出家修行。由於長時間端坐,白蟻在其身上築窩而不知,因此被稱為“蟻垤”。有一天他到河邊沭浴,看見一對麻鷸在交歡,突然雄麻鷸被射殺,雌鳥悲鳴不已。蟻垤心生悲憤,脫口而出吟了一首短詩,就是“輸洛迦”(Sloka,短頌)。後來,他遵大神梵天之命創作了《羅摩衍那》。

《吉爾伽美什》

古巴比倫史濤,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史詩。大概形成於公元前19世紀,巴比倫第一王朝時期有了最初的定本。全詩共三千餘行,用楔形文字記錄在12塊泥板上,主要情節是講述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與野人恩奇都不打不相識,由交戰的敵人變為好友,然後合力殺死了巨妖芬巴巴和危害人間的天牛,因此觸怒天神,恩奇都患病而死。吉爾伽美什對好友的死十分悲傷,遠走他鄉探求永生的秘密,結果失望而歸。史詩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代學者多從史詩反映的人和自然的關係、對人類生命奧秘的探求,以及結構主義方法和原型批評等角度對史詩進行解讀和分析,挖掘史詩中潛在的文化意蘊。這部史詩對古代希伯來文學和希臘羅馬文學也有一定影響,是東西方文學共同的源頭之一。

印度兩大史詩

印度古代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的合稱。它們約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八百年間,長期在民間流傳,主要頌揚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業績,表現了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非正義的主題。《摩訶婆羅多》的作者相傳是廣博仙人,題目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約10萬頌(每頌兩行,每行16個音),共分18篇,是世界上已有寫本的最長史詩。主要寫了婆羅多的後代堂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和國土而進行的鬥爭和戰爭。《羅摩衍那》成書稍晚,書名的意思是“羅摩的漫遊”或“羅摩傳”,傳說作者是“蟻垤”。全書共7篇500章,2400頌。史詩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主要線索,展示了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全貌。兩大史詩都用“輸洛迦”詩律,都體現了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它們不但開辟了印度文學的新時代,對印度人民世界觀的形成、印度文學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雅歌》

古希伯來抒情詩集,形成於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化時期。題目是“歌中之歌”,為所有詩歌中最美的詩歌之意。收入《舊約全書》中,又名《所羅門的雅歌》,因為所羅門王是詩中的主人公,詩歌敘述的就是他與牧羊女書拉密的愛情。曆代引起最多議論的是它的體裁,有3種主要說法:一說是戀歌集,一說是一出詩劇,一說是一組牧歌。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實際上,《雅歌》雖然收錄在《舊約》中,卻並無宗教成分,而是以男女相互調情、相互取悅和讚美為主要內容,用豐富生動、形象新奇的比喻描寫和抒發了男女歡愛之情。風格質樸而奔放,自然清新,對性愛的描寫豔而不俗。潑辣俊俏,愛情專一,敢於抗拒帝王的求愛的牧羊女形象,也是空前的。

《佛本生故事》

印度巴利文三藏《小部》的一部經典,包括童話、寓言等故事五百多個。佛教認為,釋迦牟尼在成佛前,隻是一個跳不出輪回的菩薩。他必須經過多次轉生,在每一次轉生中都行善積德才能戍佛。該書故事就是講述釋迦牟尼成佛前的轉生故事,大約是公元前3世紀佛教僧侶由民間故事改編而成。這些故事裏的正麵角色或主要角色都被說成是轉生的釋迦牟尼的形象,並且故事有固定的模式:今生故事,由佛講述前生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緣由;前生故事,是故事的主體部分;偈頌詩,一般插在前生故事中,總結故事,點明主題;注釋,揭示偈頌詩的含義;對應,指出前生故事和今生故事中對應的形象,說明哪個是佛陀的前身。這些故事情節緊湊,主題突出,寓教於樂地宣揚佛教教義,如恬淡寡欲,提倡忍辱負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