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9)(1 / 2)

20世紀50年代後期蘇聯文學的一種流派,得名於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小說發表於1956年,以斯大林逝世後蘇聯國內麵臨的思想動蕩和改革為背景,描寫了伏爾加河沿岸某小城一家工廠在1953年冬到1954年春發生的變化。作品抨擊官僚主義,嘲諷勢利小人,熱情謳歌高尚純潔的知識分子,這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蘇聯社會,是具有膽識的非凡之舉。它傳達出了蘇聯政壇及社會全麵解凍的聲音。此後湧現出一批“解凍文學”作品,揭示社會中存在的陰暗麵,如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等。

憤怒的青年

指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一個文學運動,是當時文學中占優勢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民希望社會製度得到改革,但之後相繼執政的工黨和保守黨都沒有實現人民的這一願望,引起大眾尤其是出身社會中下層的青年人的不滿。這種情緒在文學中的反映,就是一些小蛻和劇本憤怒攻擊英國社會的階級壁壘,對上層社會的虛偽和勢利表示厭惡。1956年,約翰·奧斯本的戲劇《憤怒的回顧》上演,對英國社會作了全麵的攻擊,所以,成為這一運動的代表作,奧斯本本人被稱作“憤怒的青年”,這個稱號也成為整個文學運動的名字。其他的“憤怒”作家作品還有:約翰·布萊恩的小說《向上爬》,艾倫·西利托的長篇小說《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等。

荒誕派戲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於法國,20世紀50年代在巴黎上演了尤內斯庫、貝克特、阿達莫夫、熱內等劇作家的戲劇。這些劇作家在超現實主義文學,特別是在阿爾特戲劇理論的影響下,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麵的劇作。這些作品中的形象是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60年代初,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在《荒誕派戲劇》一書中,給貝克特、尤內斯庫等為首的流派定名為荒誕派戲劇。這一流派的代表作有: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等。荒誕派戲劇是戰後西方社會的一麵哈哈鏡,曲折反映了麵對現實人們內心的荒誕和虛無。這一流派被認為戰後西方社會思想意識通過舞台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

黑人文學

指美國黑人創作的有關黑人的文學作品。美國黑人文學起源於黑人奴隸歌曲,這些歌曲,傾訴了黑人背井離鄉、淪為奴隸的痛苦心情。黑人文學最早出現在18世紀,19世紀以後陸續增多。表現形式先是詩歌,再是小說。作者多數是已經獲得自由的黑人,傾吐黑人奴隸的苦難,控訴蓄奴製的罪惡。南北戰爭前後,以道格拉斯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廢除蓄奴製、爭取黑人人權的要求。黑人文學的戰鬥性增強。之後,黑人文學在藝術上更為成熟,拉爾夫·埃利遜的小說《隱形人》和鮑德溫的散文,均已達到第一流文學的水平。他們對種族不平等的抗議采取了更細膩、更深刻的表達方式,希望人們認識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新一代的黑人詩人勒魯伊·瓊斯,則給自己另外起了一個穆斯林名字,表示他對美國文化的鄙棄。

黑色幽默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裏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約瑟夫·海勒、約翰·巴斯等。小說家運用誇張扭曲的手法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作家還塑造一些“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觀點。“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範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雖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但又強調社會現實是難以改變的,帶有悲觀絕望的情緒。

結構主義

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人文科學的某些領域中流行的一種認識事物、研究事物的新傾向。結構主義是一種方法,不是一門哲學。它主張從事物的整體上,從構成事物的諸要素的關聯上去考察事物。最早用結構的觀點從事研究工作的是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了語言研究的同時性概念。此外,還有人類學家施特勞斯、形式主義批評家普洛普等用結構的方法進行研究。結構主義文藝批評的重點是把敘述體作品作為整體來研究,從敘述者、語言、故事之間的關係去探求敘述文的結構。重要的著作有羅蘭·巴爾特的《敘述文結構分析入門》、茨韋唐·托多羅夫的《結構主義詩學》等。他們認為作品的意義寓於作品本身,是作品內在結構決定的。因此,批評者應重在研究作品的結構而不是作品以外的因素。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初,鼎盛在50年代下半期。當時美國對外冷戰,對內高壓,出現了大搞白色恐怖的“麥卡錫主義”。人們對此極為不滿,此時薩特存在主義傳入美國,在它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摒棄了傳統的倫理道德,厭惡學業和工作,提倡回歸原始的生活。“垮掉的一代”這個名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凱魯亞克所起,他用“beat”一詞指稱他們這些“徹底垮掉而又滿懷信心的流浪漢和無業遊民”,也有人根據“beats”和“beatniks”把他們稱為“避世青年”或“疲塌派”。這一流派的主要文學形式是詩歌和小說。他們提倡“自發寫作”,不受理性約束,主要進行自我發泄和表現。金斯堡的長詩《嚎叫》、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在路上》,巴羅斯的小說《赤裸的午餐》等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