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9)(2 / 2)

現代主義

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文學流派或思潮的名稱,而是20世紀文學藝術中同古典文學傳統,特別是現實主義相對立的各種文藝思潮流派的統稱,又稱先鋒主義,包括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存在主義、黑色幽默、荒誕派戲劇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標榜重新尋求創作的美學思想基礎,以解脫資產階級思想危機。他們受到各種流行的非理性哲學的影響,如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等,創作中多表現周圍世界的荒誕、冷漠和不可理解,表現現代人的陌生感、孤獨感等痛苦情緒。他們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的真實,與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相對抗,熱衷於揭示內心世界和潛意識的活動。在表現手法上,常用時序顛倒、充滿象征性的語言等。現代主義的革新對20世紀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新批評派

20世紀20-50年代一個重要的歐美文學理論和批評流派。它的先驅者是英國的休謨和美國的龐德,是在反對社會學方法、文化曆史學派和各種實證主義思潮的鬥爭中形成的。它主張脫離社會曆史條件、作家的生平經曆和世界觀等“外在”因素,孤立地分析文學作品。他們鼓吹所謂“封閉閱讀”,就是要求批評家闡釋作品文本具體含義,找出上下文個別詞語在意義上的交叉,揭示暗喻、象征和整個象征體係的心理意義。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等分別以象征主義的詩歌主張和文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奠定了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30、40年代的新批評派發展了關於詩歌語言的理論和具體作品的分析。他們的理論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

新現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40年代中期首先在意大利出現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抵抗運動的產物,從誕生到衰退,持續了十餘年時間,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它首先出現在電影領域,後來擴展到造型藝術和文學領域。它沒有統一的理論綱領,屬於這一思潮的多是一些青年作家,他們的藝術風格、美學觀點等各有不同,但在題材的選擇上,都著重反映抵抗運動和南方問題,並且成功地塑造了現代意大利文學史上的新主人公一反法西斯戰士、遊擊隊員、奪取土地的暴動者等,歌頌他們的高貴品質。此外,在體裁上,多用特寫、回憶錄或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等,突出其真實性。他們的創作使意大利文學重新回到現實主義的道路上來,並使之具有新的特征,所以稱為新現實主義。

新小說派

20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個小說創作流派,又稱“反小說”。主要作家有娜·薩洛特、阿·羅伯一格裏耶、米·比托等,他們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生命力學說和直覺主義等的影響,在藝術上繼承了“意識流”小說和超現實主義的某些觀點和創作方法,主張在人物、情節、結構、敘述方式和語言等方麵都進行激烈的改革。他們認為傳統的小說技法已經失去了活力,小說家有必要運用“非人格化的”語言客觀冷靜地表現事物,把人物作為表現某種心理或狀態的“臨時道具”。常用冷靜、明確和像攝影機一樣忠實的語言,在敘述上突破了時空的限製。主要作品有薩洛特的《馬爾特羅》、《天象儀》,羅伯-格裏耶的《橡皮》、《在迷宮中》,西蒙的《風》和《佛蘭德公路》等。

後現代主義

這個概念至今沒有明確的界定,一般認為這是一場發生於歐美20世紀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範內容。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後現代主義並不是一個文學流派或團體,它甚至沒有統一的觀念和指導原則。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概念使用,指隨著全球化進程出現的一種多元化的思潮。有論者以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有主體消失、深度消失、曆史消失等。總的說,表現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焦灼感和危機感等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