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8)(1 / 2)

比較文學

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以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學關係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尋求人類文學共通規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領域有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媒介學和比較詩學等。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兩個基本方法,前者側重研究各民族文學中存在的事實聯係,後者則對沒有事實聯係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目前有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前蘇聯學派三大學派。中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引入了比較文學的相關理論,但真正獲得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文學是一門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比如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它又把異質文化的溝通與對話等新課題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

表現主義

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藝流派。這個詞最早是一組油畫的題目,1914年後才逐漸被普遍使用。表現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在繪畫、音樂、文學等領域都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人物。表現主義是一種反傳統的現代主義流派,具有較強的社會批判性。就文學方麵而言,詩歌的主題常是厭惡大城市的喧囂和墮落,形式自由;在小說領域,奧地利的卡夫卡和愛爾蘭的喬伊斯最具代表性,他們的作品以離奇怪誕的情節表現現實生活的危機;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現主義戲劇的先驅,他的《到大馬士革去》等作品奠定了表現主義戲劇的的基本格局,主要特點是內容荒誕離奇,結構混亂,人物類型化,往往用冗長的獨自表現思想感情。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它的反叛精神對現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文學藝術創作方法之一。這個術語及其定義是在1932—1934年的蘇聯文藝界關於創作方法問題的討論中,由作家和理論家提出,經斯大林同意後確立下來的,1934年的全蘇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章程中對其定義作了表述,以其為蘇聯文學與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曆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曆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高爾基等人認為它是在科學社會主義基礎上對現實主義藝術進行改造的結果。50年代至70年代蘇聯文藝界圍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持久的討論,馬爾科夫提出把它看作“真實地描寫生活的曆史的開放的體係”,得到了普遍認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首先在蘇聯確立,後來成為國際化的思潮,如布萊希特、伏契克等人。

未來主義

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個文藝流派和思潮。興起於意大利,後傳入俄國,在法、英、德等國都有一定影響。它的創始人是意大利詩人馬裏內蒂,代表人物有帕拉澤斯基、戈沃尼等。1909年2月馬裏內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了這一流派的誕生。未來主義的主張受到尼采、柏格森哲學的影響,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現代大都市、工業文明、速度和競爭,讚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否定一切文化遺產和傳統。在藝術形式上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地表現運動的各種形式、速度以及它們組合,強調直覺,排斥理性的邏輯。未來主義從文學開始,很快席卷繪畫、電影等多個藝術領域,英國的漩渦主義、德國的尼蘭德主義和法國的動態主義等都是未來主義的變種。

意識流

“意識流”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把意識比喻為流動的“河流”或“流水”,20世紀20年代,歐美一些作家把這種理論直接運用到文學創作中,認為文學應該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這就形成了意識流文學。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在實際的運用上也很不同,主要是采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自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等作品,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意識流對很多現代文學流派都有影響。

意象主義

是現代英美詩歌中的一個流派,產生於一戰前夕。創始人是英國批評家兼詩人休謨。他的第一首意象主義詩歌發表於1908年的《秋》,第二年,在倫敦創辦了“意象派”俱樂部,參加者有美國詩人龐德等。1913年他們發表了意象主義三點宣言,要求直接表現主客觀事物,刪除一切無助於“表現”的詞語,以口語節奏代替傳統規律。意象主義的產生,是對當時統治英美詩壇的後期浪漫主義的反抗,其思想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另外,還受到象征主義、中國傳統詩歌和日本的俳句等的影響,提出藝術家通過直覺捕捉生活中的意象,其詩作往往帶有片斷的性質,體製小、容量少。1914—1918年間,意象派共編輯出版了四部《意象主義詩選》。這一流派雖很快瓦解,但它在采用口語、自由體和創造意象等方麵對現代英語詩歌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