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一個現代主義文藝流派。倡導者是法國詩人特裏斯坦·查拉,1916年,他在瑞士建立了一個由來自歐洲各國的青年詩人和畫家參加的世界主義文藝小團體,“達達”隻是他在字典中隨意翻到的一個詞,並無特殊意義。達達主義的宗旨是反對一切傳統、常規和文學藝術在內的有意義的事物,它主張用夢囈般的語言和怪誕的形象表現不可思議的事物,仇恨這場血腥的戰爭及主宰它的精神世界,但又不知道用什麼來代替它。1919年,年輕詩人布勒東、阿拉貢等人在巴黎創辦《文學》雜誌,不久成為達達派的陣地。但由於達達派內部虛無主義的泛濫,它很快就解散了,為超現實主義所代替。
超現實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產生的一場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它的內容包括文學、繪畫和音樂等多個藝術領域。作為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有布勒東、艾呂雅和阿拉貢等人。1924年,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否定了現實主義與傳統小說,指出超現實主義要追求對現實的“純精神自動反映”,強調潛意識和夢幻,認為隻有在這種狀態下的思維活動才不受外界幹擾。倡導“無理性認識”和“自動書寫”,即以極快的速度將頭腦中湧現的一切都雜亂無章地記下來,詞句之間可以沒有任何聯係。布勒東的小說《娜佳》和阿拉貢的散文集《巴黎的鄉下人》是這一流派的重要作品。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共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為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題辭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卻目睹了人類空前的大屠殺,在戰爭中經曆了種種苦難,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間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靈中留下了無法醫治的創傷,戰後對前途感到迷惘,約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個士兵》、愛·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裏斯))等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魔幻現實主義20世紀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這一術語最早是1924年德國藝術批評家弗蘭茲·羅在一本評論後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中提出的,之後,委內瑞拉作家烏斯拉爾·彼得裏在《委內瑞拉文學與人》一書中將其應用到文學評論上。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發源於20世紀30年代,早期主要表現為對美洲印第安人或黑人神話傳蛻的發掘,代表作是危地馬拉作家阿斯圖裏亞斯的短篇小說集《危地馬拉的傳說》中期從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主要包括阿斯圖裏亞斯的《玉米人》、秘魯作家J.M.阿格達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這些作品的顯著特點是通過神話原型的顯現以展示拉丁美洲的文化混雜和社會矛盾;此後,魔幻現實主義盛極而衰,但它的某些創作方法一直延續到70年代甚至更晚。
存在主義
產生於法國的一種當代哲學和文學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盛行於整個西方社會,反映了西方知識界不滿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誕和醜惡,試圖尋求某種出路的努力。存在主義作為哲學觀念,來源於丹麥哲學家基爾凱郭爾的《憂鬱的觀念》一書,認為人生反複無常,而人無能為力。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法國哲學家薩特的倡導下,形成了一種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同時把這一思潮應用到文學中去,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流派。他們描繪世界和人生現實的荒誕性,否定理性至上的樂觀精神,又要求人們必須有為光明合理的生活鬥爭的勇氣。薩特的長篇小說《惡心》、加繆的《局外人》、波伏娃的《名士們》都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解凍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