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6)(3 / 3)

索爾·貝婁

美國作家。生於加拿大,父親是個猶太商人,1924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後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38年以後,長期在大學執教。1953年的《奧吉·瑪琪曆險記》是其成名作,也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描寫自我意識和個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後,陸續出版了《雨王漢德遜))、《赫索格》、《賽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禮物》、《係主任的十二月》、《偷竊》等。這些作品表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其他作品還有中短篇小說集《且惜今朝》和《莫斯比的回憶》,劇本《最後的分析》以及遊記《耶路撒冷去來》等。貝婁在創作上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並采用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表現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1976年,由於他“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阿瑟·米勒

美國劇作家。出生在紐約一個商人家庭,中學畢業後做過兩年工人、卡車司機等。50年代因與左派作家接近受到調查。1947年,他以劇本《全是我兒子》成名。之後的重要作品有《推銷員之死》、《煉獄》、《不合時宜的人》、《墮落之後》和短篇小說集《我不再需要你》等。其中《推銷員之死》是其代表作,描寫推銷員威利·洛曼勤懇工作,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卻因年老體衰被辭退,重擊之下,深夜開車自殺。作品通過一個小人物的死,影射了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摧殘和扼殺,是對“美國夢”的有力批判。該劇獲普利策獎,奠定了米勒在美國戲劇史上的地位。米勒認為戲劇是一項反映社會現實的嚴肅事業,他的劇作一般都關注現代人的生存,有嚴肅的社會意義。

伯爾

德國作家。生於科倫一個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倫火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征入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對法西斯戰爭深惡痛絕。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他的前期作品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五六十年代,他的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經濟奇跡”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70年代,他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成為“廢墟文學”的扛鼎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長篇小說《小醜之見》、《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伯爾的小說創作手法基本上遵循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同時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現代派手法。他的作品大多是回憶式的,敘述故事情節時,時空概念顛倒跳躍,塑造人物形象時大量采用內心獨白。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索爾仁尼琴蘇聯作家。生於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童年全靠母親做教員的微薄薪水維持生活。1941年畢業於羅斯托夫大學數學物理係,1945年,他在衛國戰爭的前線被捕,監禁8年。1957年才因“無犯罪事實”被恢複名譽。此後,他在做中學教員的同時,從事文學創作。1962年11月,《新世界》雜誌發表了他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中篇小說((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小說轟動了整個蘇聯,繼它之後,寫斯大林時代勞改營、囚車和監獄的作品便大量產生。此後,在國外出版了暴露斯大林時代陰暗麵的長篇小說《癌症樓》和《第一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來“非人的殘暴統治”為主旨的《古拉格群島》等,引起巨大的反響。197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沒有前去領獎。1974年2月,索爾仁尼琴被驅逐出境,先後到過西德和瑞士,1976年遷往美國,1994年回歸俄羅斯。

迪倫馬特

瑞士劇作家、小說家。出生在伯爾尼州一牧師家庭。曾在伯爾尼和蘇黎世學習文學、神學和哲學,畢業後當過新聞記者和劇場解說詞作者,後在蘇黎世《世界周報》任美術和戲劇評論編輯。他的代表劇作《老婦還鄉》,寫一個億萬富婆回到故鄉,用金錢收買了全城的人,害死了對不起她的舊日情人,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現象。《物理學家》寫一個發明了萬能原理的物理學家雖百般逃避,還是落入了大壟斷資本家手中。他的劇作一般是用“悲喜劇”形式曲折反映現實,想象奇特,象征精妙,情節荒誕,但都反映嚴肅的社會問題。此外,他還創作了一些“犯罪小說”,試圖探索犯罪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社會根源。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