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6)(2 / 3)

1949年發表,是波伏娃的代表作。在書的第一卷中,波伏娃從生物學、弗洛伊德心理學及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女性的條件,通過宗教、神話、文學分析批判了“女性”的觀念。她指出:“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變成女人的。”波伏娃尖銳地抨擊了把女人規定為他者的男人強加在女人身上的種種神話,她指出:“在曆史的長河中,男人是主人,女人總是奴隸。”在第二卷中,波伏娃對女人從童年到老年的條件進行了一係列詳細考察,展望從以前處境解放出來的前景。這部書在發表30年後被公認為是婦女思想史中獨一無二的著作,在20世紀西方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威廉·戈爾丁英國小說家。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愛好文學。193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此後在一家小劇團工作。1940年參軍,退役後教授英國文學,並堅持業餘寫作。1954年發表長篇小說《蠅王》,獲得巨大的聲譽。之後發表了《繼承者》、《品契·馬丁》、《塔尖》、《看得見的黑暗》、《紙人》、((近方位》、《巧語》等多部長篇小說。此外,他還寫過劇本、散文和短篇小說,並於1982年出版了文學評論集《活動的靶子》。戈爾丁運用現實主義的敘述方法編寫寓言神話,承襲西方倫理學的傳統,著力表現“人心的黑暗”這一主題,表現出作家對人類未來的關切。由於他的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尤內斯庫

法國劇作家。出生在羅馬尼亞,出生第二年回到法國。1925年回羅馬尼亞上學,畢業於布加勒斯特大學。1938年後返回法國定居。他從1949年後開始戲劇創作,用法語寫作。重要作品有《禿頭歌女》、《椅子》、《雅克和馴服》、《未來在雞蛋裏》、《新房客》、《不為錢的殺人者》、《空中行人》、《饑與渴》、《屠殺的遊戲》和《帶行李的人》等,基本都表現了人生是荒誕不經的,在創作手法上,突破了傳統的戲劇形式,人物被抽象化,沒有個性,喪失“自我”,以此揭示人類精神生活的空虛和互不理解。尤內斯庫的創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精神危機的一種曲折的反映,被譽為是“荒誕派的經典作家”。

加繆

法國作家。生於移民家庭,父早亡,在貧困中長大。1942年發表了他的成名作《局外人》,這部小說形象化地表現人生荒誕的觀念,小說塑造了一個“荒誕的人”的形象。他是個具有“清醒的理性的人”,但違反了社會形式主義的道德規範而為社會所不容。同年又發表哲學隨筆《西緒福斯神話》進一步闡釋荒誕哲學,是他最重要的理論著作。1947年出版小說《鼠疫》,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人們團結起來反抗法西斯勢力,獲批評家獎。此外,還有劇本《正義者》、隨筆《反抗者》等作品。作品《流放與王國》包括六個短篇小說,以不同的方式探求再生的途徑。1957年,“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澈的認真態度闡明我們同時代人的意識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田納西·威廉斯

美國劇作家、詩人和小說家。原名托馬斯·拉尼爾·威廉斯,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家境貧困,1938年畢業於依阿華大學,後成為電影公司的專業劇作者。他的成名作是1945年上演的《玻璃動物園》,表現了大蕭條時期普通人在困苦中掙紮的情況,曾被推崇為開創了“西方戲劇史的新篇章”。其他作品還有《欲望號街車》、《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去年夏天突然來到》、《可愛的青春小島》和《夏天與煙霧》等,多反映南方的沒落,表現普通人的苦悶和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劇中人一般具有凶殘或墮落等病態心理,是畸形社會造就的畸形人物。《欲望號街車》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女主人公布蘭奇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遭受摧殘的南方女性,施暴的妹夫斯坦利則象征著肆意欺淩弱小的社會現實。

瑪格麗特·杜拉斯

法國當代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一生。18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1943年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開始她的文學生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早期的小說不少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如《太平洋大堤》等。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琴聲如訴》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通過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欲望揭露社會現實。她70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