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6)(1 / 3)

《靜靜的頓河》

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26-1940年間寫出。全書共四卷,描繪了1912-1922年問俄國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曆史事件和頓河哥薩克在這10年中的動蕩生活。小說中的韃韃村是哥薩克社會的縮影,他們都按古老的哥薩克傳統生活著,但尖銳的階級對立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小說主人公葛利高裏·麥列霍夫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哥薩克青年,他熱愛自由,並有積極行動,探索真理的性格。在一戰中,他因作戰英勇而立功。革命戰爭時期,他兩次參加紅軍,三次投身反革命陣營,在動蕩的年代裏走著一條獨特而坎坷的人生道路。小說通過他的悲劇,對哥薩克的前途和道路進行了深入的思索。這部作品篇幅宏大,人物眾多,是一部史詩性的作品。

貝克特

愛爾蘭荒誕派劇作家、小說家。出生在都柏林一個猶太人家庭。1827年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之後在巴黎高師任法文教師,並結識了喬伊斯,曾任後者的秘書,把他的一些小說譯成法文。1931年,他回到三一學院當教師,並獲得碩士學位。1938年後定居巴黎,成為職業作家。貝克特在創作上受到喬伊斯、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的深刻影響,小說方麵的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馬洛伊》、長篇小說《無名的人》等,這些小說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表現了人生的荒誕、無意義和難以琢磨。他在戲劇方麵的成就最大,代表作((等待戈多》使荒誕派戲劇盛極一時。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是貝克特劇作的基本主題。1969年,由於“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奧登

英國詩人。出生在約克郡,父親是一個名醫。他1925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後赴德留學,同時在詩歌創作上初露鋒芒,30年代成為“奧登派”的重要詩人。1930年發表的第一部《詩集》,用現代生活的新意象和現代口語的節奏,反映大蕭條時期英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創造了新風格、新意境。1933年之後的作品體現了鮮明的左翼政治觀點,如長詩《西班牙》(1937年)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1940年以後,他皈依了基督教,並定居美國,思想和政治態度也有所轉變,如長詩《憂慮的時代》、《海與鏡》等。晚年他過著鄉居生活,作品有著濃鬱的宗教色彩,同時對走向墮落的現代文明感到悲觀失望,主要詩作有《阿基琉斯的盾牌》、《無牆的城市》等。

莫拉維亞

意大利作家。出生在羅馬,少年時代就閱讀了大量作品。1929年發表處女作《冷漠的人們》,獲得好評,從此開始寫作生涯。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發表的長篇小說《未曾實現的抱負》、《隨波逐流》等作品刻畫了一群在法西斯主義思潮中隨波逐流的資產階級人物。戰後到60年代,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羅馬故事》、長篇小說《羅馬女人》等,記敘羅馬城中的普通人在戰爭中的苦難曆程和恢複期的艱辛生活,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創作的第三階段是60年代到80年代,主要表現資產階級的“異化”,揭示其繁華表麵背後的荒唐和墮落等思想危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內心生活》、《愁悶》,短篇小說集《不由自主》和《天堂》等。

賴特

美國黑人作家。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個種植園裏,15歲起就自己謀生。在芝加哥等地做各種體力勞動,同時勤奮自學。他從小深受歧視,對白人懷著又恨又怕的心理,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三四十年代他成為美國左翼文學中“抗議小說”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土生子》、短篇小說集《湯姆大叔的孩子們》等。《土生子》塑造了一個敢於向現存社會製度挑戰的新一代黑人形象,通過對青年黑人別格的活動的深入剖析,指出他的犯罪行為是美國的社會製度造成的。小說被看作“黑人文學中的裏程碑”,對後來的黑人文學創作產生很大影響。

西蒙娜·波伏娃

波伏娃具有作家、哲學家、散文家、戲劇家等多重身份。出生在巴黎一個天主教色彩很濃的資產階級家庭,少年時代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在巴黎高師讀書時,結識了薩特、列維·斯特勞斯等人。畢業後在馬賽、盧昂等地教書。1945年成為職業作家。波伏娃的第一部作品是小說《女賓》,取材於1933年的薩特一波伏娃一奧爾加三角情感糾紛。在這部小說中,波伏娃避開此類主題慣用的心理分析和手法,而向讀者展現了存在主義小說的模式,特別提出了“他人”這個存在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之後的《名士們》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形象,獲龔古爾文學獎。波伏娃的名字是與薩特、《現代》雜誌、存在主義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等緊密地結合起來的。特別是她和薩特長達51年的親密關係,已經成為現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