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美國小說家。出生在芝加哥附近一個醫生家庭,從小酷愛體育、狩獵和捕魚。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做過戰地記者等,曾長期駐歐洲,結識了女作家斯泰因、詩人愛茲拉·龐德等人。1922年開始在報刊上發表寓言、短篇小說等作品。1961年7月自殺。早期的兩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戰後青年一代的迷惘、失落的心態,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創傷。還有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等,其中《打不敗的人》、《殺人者》、《五萬大洋》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種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對美國通俗文學的影響很大。三四十年代逐漸擺脫迷惘,創作了反映反法西斯英雄事跡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和劇本《第五縱隊》等,此外有描寫西班牙鬥牛的專著《死在午後》,短篇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等。50年代發表長篇小說《過河入林》和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等,後者的主題是要人勇敢地麵對失敗。“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孤軍奮戰的主人公桑提亞哥是他二三十年代創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和發展。1954年由於他的小說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那獨特的風格和簡潔的文體以及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太陽照常升起》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26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戰後一批青年流落歐洲幻想破滅、整日酗酒放蕩的生活情景。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是英國人,戰爭中失去了親人;男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美國記者,戰爭中失去了性能力。傑克和勃瑞特相愛,但卻無法結合。戰爭給他們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創傷,他們對生活感到迷茫、厭倦和頹喪。小說還描寫了一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科恩,他自以為富有英雄氣概,對生活抱有浪漫的幻想;但他的生活觀不被這批青年認可。這部作品表現了戰後青年一代的幻滅感。斯泰因曾對海明威等人說過:“所有服役打仗的年輕人,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小說的實質。海明威把這句話當作小說的一句題辭。由於小說寫出這一代人的失望情緒,《太陽照常升起》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雷馬克
德國小說家,原名埃裏希·保爾·雷馬克。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家境貧寒。他青少年時期一直在天主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當地的師範學校。1916年從學校應征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多次受傷,退伍後做過小學教師、石匠等多種工作,期間開始為一些報紙撰寫短篇評論和一些小說。1929年出版《西線無戰事》,通過一個班8名戰士在戰壕中的生活,展示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殘酷和毀滅性。之後,他的作品主要反映法西斯專製統治下德國青年一代的遭遇和痛苦的精神狀態,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流亡者為主人公,如《凱旋門》、《裏斯本之夜》等。50年代創作的《黑色方尖碑》、《最後的一站》等以簡練深沉的筆調表現了法西斯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以及青年一代在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痛苦探索。
博爾赫斯
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和翻譯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中學時代開始寫詩。1919年赴西班牙,與極端主義派及先鋒派作家過從甚密,同編文學期刊。1950—1953年間任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1955年任國立圖書館館長。重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麵前的月亮》、《聖馬丁筆記本》、《老虎的金黃》、《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說集《世界性的醜事》、《小徑分岔的花園》、《手工藝品》、《阿萊夫》、《死亡與羅盤》、《沙之書》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思想上他受尼采、叔本華影響,融貫東西方文化,形成其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基調低沉,題材具有幻想性,充滿孤獨失望和迷茫。對時間的否定使他的小說似是而非,若有若無,無窮無盡,語言多變,宛如進入了知識迷宮,主題帶有很大程度的哲理性、荒誕性和神秘性。很多作家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靈感,故被稱為“作家們的作家”。
《小徑分岔的花園》
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這是一部恐怖黑 色幽默的哲理性短篇小說集。文中,為英國服 務的馬登上尉奉命抓捕德國間諜,為德國服務 的中國人俞琛逃到阿希格羅夫鎮,尋找能為他 傳遞情報的人——史蒂芬·阿爾貝,要把英軍 大炮的新陣地所在地柏林告訴阿貝爾。談話 中,阿爾貝拿出俞琛的曾祖父崔明留下的一部 殘簡,上麵寫著“我將我的小徑分岔的花園遺留給不同的(並非全部的)未來”。這實際上是一部小說,“各種不同的未來”指時間上的交叉形象。阿爾貝微笑著說:“時間是永遠交岔著的,直到無可計數的將來。在其中的一個交岔裏,我是你的敵人。”這時,隻見馬登上尉從花園的小徑上走來。隨後,報紙上刊登了俞琛擊斃阿爾貝和他被判絞刑的消息。他就這樣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柏林對阿爾貝進行了轟炸。小說將哲理、象征、虛幻和東方的神秘氣氛熔於一爐,表現了作者對時間、迷宮、小說等觀念的獨特見解和深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