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5)(3 / 3)

伊夫林·沃

英國小說家。出身中產階級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做過教師、記者等。1928年發表第一部小說《衰落與瓦解》,一舉成名,從此開始文學創作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的作品主要有《邪惡的肉體》、《標記》、《遠方的人們》、《黑惡作劇》、《搶新聞》等,大多采用鬧劇形式,通過主人公近乎胡鬧的荒唐行為表現對傳統價值的否定,諷刺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庸俗,技巧新穎、筆鋒犀利。戰後的作品有《舊地重遊》、《愛人》、((榮譽之劍》三部曲等,開始宣揚天主教思想,諷刺的風格也比較嚴肅。伊夫林·沃以他的諷刺小說而出名.後期的作晶在某種意義上暗示了下一代的創作中“反英雄”式人物的崛起。

埃德加·斯諾

美國記者、作家。出生在美國坎薩斯城一個小印刷主家庭,年輕時作過鐵路工人、印刷工人等,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後作為海員遊曆了中美洲等地,1928年來到中國上海,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等的特約通訊員。為采集新聞走遍了中國主要城市和西南地區、東北三省、台灣省及日本、印度等地,1936年進入陝甘寧邊區,是第一個在紅色區域采訪的西方新聞記者。此後,他寫作了《紅星照耀中國》(中譯《西行漫記》)等書,向世界介紹了真實的中國和中國革命鬥爭,在世界範圍引起極大反響。從此,斯諾的後半生一直關注中國問題,他死後還有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任教過的北京大學校園內。

薩特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作家。生於巴黎,19歲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1933年赴柏林進修哲學,逐漸形成存在主義哲學體係。回國後發表哲學著作《想象》、長篇小說《惡心》、短篇小說《牆》等。二戰被俘,1943年上演話劇《蒼蠅》,隱喻反抗法西斯恐怖統治。第二年又發表哲理劇《間隔》。戰後創辦《現代》雜誌,提出“介入文學”的主張。他的戲劇統稱為“境遇劇”,以藝術形式宣傳他的“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等哲學思想。1947-1975年間的文章結集為《境況種種》十卷。還有哲學專著《辨證理性批判》以及對詩人波德萊爾、小說家福樓拜等人的研究專著。1964年瑞典文學院“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但被他拒絕,原因是他“不接受任何來自官方的榮譽”。

肖洛霍夫

蘇聯作家。出生在一個商店職員的家庭,中學畢業後參加過征糧隊等。1922年到莫斯科學習,同時開始創作。1924年成為職業作家。早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淺藍的原野》等,以頓河地區為背景,揭示了國內戰爭時期哥薩克內部階級衝突的尖銳性和悲劇性。1926年開始創作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期間還寫了反映農業集體他運動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等。衛國戰爭期間,他作為戰地記者奔赴前線,寫了很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短篇小說。195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以衛國戰爭為背景,通過一個普通蘇聯人的遭遇,控訴了法西斯的侵略戰爭給蘇聯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小說對戰爭和人的關係的深刻思考,對蘇聯當代文學尤其是戰爭文學影響很大。1965年,肖洛霍夫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