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米切爾
美國女作家。出生在亞特蘭大,父親曾是亞特蘭大曆史學會主席。她曾就讀於亞特蘭大史密斯學院,作過當地報紙的記者。1926年因腿傷辭去工作,開始寫作。處女作和成名作《飄》(Gone with the Wind)於1936年出版,小說以南北戰爭為背景,主要描寫一個農場主的女兒郝思嘉和白瑞德、衛希禮之間的愛情糾葛以及郝思嘉在戰爭中逐步成熟的過程,她為了振興家業,不惜以愛情和婚姻為交易,自私殘酷、勇敢自信等多種品質構成了她複雜的性格。小說極富於浪漫情調的構思、細膩生動的人物和場景的描寫以及優美生動的語言、個性化的對白都使整部作品極具魅力,出版後第二年獲得普利策獎。1938年被改編成電影。1949年,米切爾因車禍在亞特蘭大去世。
西格斯
德國女作家。出生在德國西部一個商人家庭,曾在科隆和海德爾堡大學學習語言、文學、曆史等,1924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參加了德國共產黨,希特勒上台後在國外流亡多年,1947年回到東柏林,曾任東德作家協會主席等。她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格魯貝契》,中篇小說《聖巴巴拉島的漁民起義》,長篇小說《戰友們》、《人頭懸賞》、《二月的道路》、《拯救》和《第七個十字架》等。其中,《第七個十字架》是其代表作,小說以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為背景,描寫集中營裏七個囚犯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晨,打倒看守他們的黨衛軍,逃出集中營的故事。通過這七個不同經曆、不同身份的囚犯,展示了法西斯統治下德國的現實以及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親情、愛情、友情等,是一幅德國社會的全景圖,也是德國流亡文學中惟一史詩性的作品,為西格斯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
法捷耶夫
蘇聯作家。在烏蘇裏邊區度過了貧苦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12年到海參崴商業學院學習,同時參加了革命活動。1926年底到莫斯科後專職從事文學創作,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1956年自殺。法捷耶夫的主要作品有描寫一支遊擊隊戰鬥的小說《毀滅》和描述青年一代和全體人民英勇反抗法西斯占領軍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他的作品是在社會主義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寫成的,他筆下的主人公都是為建設新生活而鬥爭的英勇戰士。在現實主義原則下,他的作品把細膩的心理分析和浪漫主義的抒情筆調有機結合了起來。此外,他還針對蘇聯文學問題發表了多篇評論,收集在《三十年間》中,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馬爾羅
法國作家、政治家。出生在巴黎,年輕時過了一段冒險生活。1923年,他偕同第一個夫人到遠東遊曆,和當時越南、中國、蘇聯的革命者有過頻繁接觸,於1927年返回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經任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他的小說創作主要有寫中國省港工人大罷工的《征服者》,描寫1927年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和蔣介石鎮壓工人運動的《人類的命運》,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希望》等。晚年,寫有《反回憶錄>),以寫回憶錄的形式,記述了對人類命運有重要影響的事件和領袖人物,如中國的毛澤東、周恩來,美國的尼克鬆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且文筆優美。他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並且對西方人眼中中國形象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斯坦貝克
美國作家。生於加利福尼州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母親熏陶下,很早就接觸歐洲古典文學作品,深受《聖經》和亞瑟王傳奇故事的影響。1919年,進入斯坦福大學,並從事各種體力勞動謀生,熟悉底層人民的生活。畢業後長期從事記者工作。他在讀大學期間就開始創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托蒂亞平地》、《憤怒的葡萄》、《伊甸園以東》、《我們不滿的冬天》,中篇小說《紅馬駒》、《珍珠》、《月落》,劇本《鼠與人》。短篇小說集《長穀》等。《憤怒的葡萄》是其代表作,表現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農民和工人的反抗,是一部史詩性作品。由於他“通過現實主義、富於想象的創作,表現出富於同情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的觀察”,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伏契克
捷克文藝評論家、作家。生於布拉格一個工人家庭,在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動。1924年進入查理大學文學院學習。曾做過短工、廣告員等。後任共產黨黨刊《創造》的總編輯。曾麗次去蘇聯,對蘇聯實現的無產階級專政深感鼓舞。1938年慕尼黑協定後,他撰寫了許多政論,揭露反對派的陰謀,領導人民的地下鬥爭,同時,從事捷克19世紀文學的研究,為無產階級文學評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42年被捕後,在獄中秘密寫出了長篇特寫《絞刑架下的報告》,記錄了在獄中遭受的迫害。1943年,被納粹在柏林殺害。《絞刑架下的報告》1945年在捷克初版後,已被譯成了80多種文字,曾在中國有較大影響。喬治·奧威爾英國小說家。原名埃裏克·阿瑟·布萊爾,1903年出生在印度的英國殖民地,1917年進入著名的伊頓公學學習,畢業後曾任印度皇家警察,後因信仰原因離職。先後在巴黎和倫敦居住,生活潦倒,做過書店店員、采摘工人、飯店服務員等,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小說《讓葉蘭在空中飛舞》就反映了這段時間的生活。1936年在西班牙內戰中受重傷,以後開始轉向民主主義。之後的作品都有比較鮮明的政治傾向,反對極權主義,擁護民主社會主義。最著名的兩部是政治諷刺小說《動物莊園》和《1984年》,前者以寓言的形式嘲笑蘇聯的社會製度,後者想象人類在未來的極權社會中的命運,是世界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奧威爾的作品風格明晰簡練,有一種冷幽默的感覺。1950年,因肺結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