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瑪托娃
俄國女詩人。出生在敖德薩,父親是一個海軍軍官。童年在北方皇村度過,生活比較封閉,詩歌啟蒙來自家裏僅有的涅克拉索夫的詩集。10歲時,大病一場,並從此開始詩歌寫作,她本人一直覺得自己的詩歌道路和這場病有著某種神秘的聯係。後來,她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學學習。1910年,她與詩人古米廖夫結婚,遊曆了很多國家。1912年,她的第一部詩集《黃昏》出版,受到好評,兩年後,《念珠》的出版奠定了她在俄語詩壇上的重要地位。她的語言簡潔準確,善於用生動的細節表現抽象的感情。20年代以後,她的生活和創作都進入低穀,從1924年開始,被非正式地禁止發表作品長達15年。但她仍堅持長詩《安魂曲》和《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等重要作品的修改。50年代後被恢複名譽。尤金·奧尼爾美國戲劇家。出生在一個演員家庭,從小隨父親在美國各地作巡回演出。從普林斯頓大學肄業,輟學後度過了漫長的流浪生活。1912年患肺結核,養病期間開始進行戲劇創作,後參加過一些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1920年發表的兩部多幕劇《天邊外》和《瓊斯皇帝》是其成名作。此後,他又創作了很多重要悲劇,如《安娜·克裏斯蒂》、《毛猿》、《榆樹下的欲望》、《偉大之神布朗》、《拉撤路笑了》、《哀悼》和《賣冰的人來了》等。這些作品取材於他熟悉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海上生活和美國新英格蘭的生活,表現人與環境的鬥爭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帶有悲觀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奧尼爾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家,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艾略特 英國詩人、劇作家、批評家,後期象征主義詩歌最傑出的代表。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的一個清教徒家庭。1906-1910年在哈佛大學攻讀哲學時,受到新人文主義者巴比特的影響。後去法國,在巴黎大學聽柏格森講哲學,接觸到波德萊爾、馬拉美等象征派詩歌。1914年起定居英國。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並任主編,直至1939年。1948年因“對當代詩歌做出的卓越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獲諾貝爾文學獎。艾略特的詩歌受法國象征派、文藝複興後英國劇作家和玄學派詩歌的影響,形象、具體、準確,感情和思想融合,反映了西方社會中存在的懷疑和幻滅情緒。重要的詩歌作品《普魯弗洛克情歌》、《一位夫人的寫照》、《荒原》、《四個四重奏》等。最著名的詩劇是《大教堂謀殺案》,他的批評著作收編為《古今論文集》。
《荒原》
1922年出版,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西方文學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全詩共分5章,第一章《死者葬儀》,暗指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和死人無異。第二章《對弈》,通過對兩位女性的描寫,揭示現代人道德的墮落。第三章《火戒》,標題出自佛教教義,該章寫沉溺情欲之火的現代人失去了健康的兩性關係,並強調現代西方文明也隨之失去生機。第四章《水淹之死》,這裏的水象征泛濫的情欲之水,寓意現代人在淫亂和金錢的漩渦中喪生。第五章《雷霆的話》,再次集中描寫凋敝的荒原景象,借雷霆的話強調“舍予”、“同情”、“克製”,為荒原的居民指出一條求生之路。“荒原”,既是西方文明沒落的象征,也是現代西方人精神衰敗的象征。
帕斯捷爾納克
蘇聯作家。生於莫斯科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畫家,曾為托爾斯泰作品畫過插圖。1909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後轉入曆史哲學係。1912年夏赴德國馬爾堡大學攻讀德國哲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回國。曾同未來派詩人交往。主要作品有詩集《雲霧中的雙子星座》和《生活啊,我的姊妹》、敘事詩《1905年》和《斯佩克托爾斯基》等。1957年在國外發表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表現了十月革命後作家對政治高壓環境下知識分子命運和思想的思考和探索,因觸及當時蘇聯社會的一些敏感問題,受到國內的嚴厲批判。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作家也追於國內的壓力而放棄領獎。他掌握多種語言,翻譯過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劇本和其他一些西方詩人的作品。
布爾加科夫
蘇聯作家。出生於烏克蘭基輔市一個教授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音樂、戲劇,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響。1916年基輔大學醫療係畢業後被派往農村醫院,後棄醫從文,開始寫作生涯。1920年開始在《汽笛報》工作,發表了中篇小說《不祥的雞蛋》、《魔障》和長篇小說《自衛軍》等作品,以幽默辛辣的文筆著稱,但因在“紅”“白”兩個對立陣營中的“中立”立場引起爭議。晚年堅持用業餘時間寫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又譯《撤旦起舞》),小說有一實一虛兩條線索,一是撒旦及其隨從在人間的見聞,一是大師的小說,寫耶穌之死。最後大師和瑪格麗特在魔王的帶領下離開了莫斯科,飛向永恒的棲身之地,意味著大師和愛情遠離了莫斯科。小說極富魔幻色彩,也被看作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