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4)(2 / 3)

愛倫堡

蘇聯俄羅斯作家、社會活動家。出生於一個工程師家庭,讀中學時就因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革命活動而被開除學籍,後流亡巴黎。1910年開始發表濤作,有受象征主義影響的痕跡。一戰爆發後,作為戰地記者到法德前線采訪,產生了懷疑悲觀思想,這在他此後幾年的《火》、《前夜》、《毀滅性的愛》等詩集中都有所體現。1921年後,以記者身份長期居住國外。二戰時,發表了多篇政論和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贏得世界性聲譽。他重要的作品是二戰後發表的長篇小說《暴風雨》、《九級浪》和中篇小說《解凍》。他往往以一定的曆史事件為背景,反映人物的命運,並進行思索。《解凍》更是帶動了一大批“解凍文學”作品的湧現。60年代,他的六卷本回憶錄《人·歲月·生活》,記敘了同時代文藝家的生活和多舛命運,揭示了社會的動蕩和陰暗,當時在蘇聯國內引起了激烈爭論,在歐洲和中國影響都很大。

賽珍珠

美國女作家。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西部,父母都是傳教士。她自小到中國,曾讀中國經書。17歲回美國讀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畢業後又來中國,從事傳教工作。1927年北伐軍進入南京,她離開中國,回國後從事編輯和寫作。她於1922年開始寫作,1931年發表長篇小說《大地》一舉成名,作品描寫一個中國農民王龍在戰亂中發家致富的經過,對中國鄉村的生活和習俗作了比較真實生動的描繪。此後,她發表了多部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主要有《大地》三部曲(包括《大地》、《兒子們》、《分家》)、《東方·西風》、《群芳亭》、《龍子》、《同胞))等,此外還有為父母寫的傳記《放逐》、《奮鬥的天使》。這些作品中體現了她對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獨特思考,希望能達到兩種文化互相理解溝通的理想境界。晚年由於政治上的隔閡,為美國的外交政策辯護,攻擊共產主義,在後來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對新中國的敵對情緒,如《北京來信》等。由於她描繪了“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真摯坦率的史詩”和“傳記文學的傑作”,1938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至今仍是西方社會認識中國的重要來源之一。

馬雅可夫斯基

蘇聯詩人。出生在格魯吉亞庫塔伊西省,父親是林務官,1906年遷居莫斯科,開始接觸革命書籍和共產主義者。後受未來主義影響開始詩歌創作,1912年參與發表了俄國未來派宣言《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反對傳統,在寫作上標新立異。他的代表作是長詩《穿褲子的雲》,對資產階級的愛情、藝術、宗教等表示憤怒的抗議,號召進行反抗並預言革命的到來,階梯詩的形式對後來很有影響。十月革命後,創作進入新階段,1918年的長詩《向左進行曲》,表達了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心。1924年發表的長詩《列寧》標誌著他藝術上進入成熟階段,將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語言簡練有力,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他還著有諷刺劇《臭蟲》和《澡堂》。1930年自殺。

赫胥黎

英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出生在薩裏郡,祖父是《天演論》的著者科學家赫胥黎。早年入伊頓公學,後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20世紀30年代積極參加英國反戰運動。他是一個多產小說家,有長篇小說、詩集、劇本等多部。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涉及現代文明的各個方麵。小說中的人物多是某些概念和思想的化身,情節是各種矛盾思想的交鋒,因此被稱為“概念小說”。《旋律與對位》是他的代表作,描寫一戰後倫敦上流社會知識分子的各種思想矛盾,反映了“迷惘的一代”的苦悶與彷徨。1932年發表的《美妙新世界》是一部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對科學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可能造成的災難做了悲觀的預測。當時,這部小說在英國很暢銷;但在美國,人們認為這種物質富裕導致靈魂毀滅的觀點十分荒謬;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大眾生活模式的整齊劃一和政治上的歇斯底裏,使人們對赫胥黎的書中關於一個過度享樂的社會,會使人們麻木得像奴隸一樣生活的告誡產生了共鳴,赫胥黎也被稱為“現代預言家”。之後,赫胥黎又出版《加沙的盲人》、《時間必須停止》等作品,都貫穿著一種悲觀主義思想。他的短篇小說集有《地獄的邊緣》、《短暫的蠟燭》等。

伊瓦什凱維奇

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入基輔大學。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後在政府部門工作,遊曆了意大利、法國等地。二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等。前期作品有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回到歐洲》等,記述了作者遊曆外因的感受,表達了他的藝術觀。長篇曆史小說《紅色的盾牌》,分別表現肖邦和普希金生平的劇本《諾漢特之夏》、《假麵舞會》等,都有一種悲觀色彩。後期作品有詩集《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陰暗的小道》和《一整年》等,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還有《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老磚瓦廠》、《關於狗、貓和魔鬼》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榮譽和讚揚》等。他的作品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膩,曾多次獲獎。葉賽寧俄國詩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曾就讀於教會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莫斯科當店員、校對等,同時在民眾大學學習,後成為左翼社會革命黨人。1916年他的第一部詩集《掃墓日》發表,其中包括優美的風景詩和宗教詩,受到好評。十月革命後曾創作過許多歌頌革命的詩歌,如《同誌》、《宇宙的鼓手》等。20年代進入創作上的黃金時期,發表了詩集《一個流氓的自白》、《小酒館式的莫斯科》、《俄羅斯與革命》,長詩《四十天祈禱》、《回歸祖國》、《列寧》、《孤獨的俄羅斯》、《安娜·斯涅金娜》、《黑影人》,詩劇《普加喬夫》、《壞蛋的國度》等。他的詩歌,意象和感情水乳交融,充滿鄉土氣息和田園風情,對城市的喧囂和腐朽表現出極大的憎恨。他是俄羅斯抒情和意象派詩歌的代表。1 925年12月死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