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3)(1 / 3)

羅伯特·穆齊爾

奧地利作家。出生在克拉根福特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學習機械製造,1903年入柏林大學,190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做過雜誌編輯等,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2年起成為職業作家,希特勒占領奧地利後,被迫流亡瑞士,在日內瓦去世。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和《沒有個性的人》等。後者的創作從l 93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作者去世仍未完成,描寫烏爾裏希參加一個“平行活動”時,與自己的妹妹之間的戀情。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記錄了主人公生活中產生的感悟,通過對他以及千萬個像他一樣“沒有個性的人”,表現了奧匈帝國崩潰前的精神危機和社會危機。穆齊爾的小說善用心理刻畫,擴大了小說的源頭,被有的評論家看作和喬伊斯、普魯斯特一樣的心理小說大師:茨威格。

茨威格

奧地利作家。生於維也納一個企業主家庭,是猶太貴族家庭後裔,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到西歐、北非、印度等地遊曆,190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銀弦》,有法國象征主義和裏爾克等人的影響。他的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在傳記和中短篇小說方麵。傳記主要有為巴爾紮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傳的《三大師》,他的中短篇小說集有《恐懼》、《象棋的故事》等,大多描寫孤獨的人的奇特遭遇,常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尤其是在《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名篇中,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另外,他的小說還嚐試不同的敘述方法和體裁,如書信體、自述體等,並有所創新。二戰中,由於他的猶太人出身,而被驅逐出薩爾斯堡,開始流亡生活,但他無法適應在新的地方生活,於是在1942年和妻子在巴西自殺。

喬伊斯

愛爾蘭小說家。生於都柏林一個貧窮的稅務員家庭,從小在耶穌會學校念書,在中學時代便嚐試用散文和詩歌創作。1898年入都柏林大學攻讀現代語言學,1902年赴巴黎學醫,1903年因母親病重輟學,並開始短篇小說的創作。1904年,他結婚後赴歐洲大陸,宣布“自願流亡”,與天主教會以及教會統治下的愛爾蘭徹底決裂。他曾先後在羅馬、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語、做銀行小職員為生,同時從事寫作。1920年定居巴黎,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活動。喬伊斯的作品題材和人物都集中在都柏林,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通過描寫都柏林中下層市民的瑣屑生活,表現了社會環境給人們的理想帶來的幻滅和悲哀。還有自傳體中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和《費尼根們的蘇醒》(又譯《為芬尼根守靈》),詩集《室內樂》等。

《尤利西斯》

發表於1922年,是喬伊斯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小說共分為三部,主體部分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一天的活動為主線展開。他早上八點起床,十點鍾開始出門上班,開始了奔波勞碌的一天,晚上十點多到醫院探望朋友時遇到青年斯蒂芬,然後又將喝醉的他帶回自己家中,二人交談一陣後,斯蒂芬告辭,布盧姆上床睡覺。而他的妻子莫莉淩晨時分仍未入睡,最後一章記述她似睡非睡時的無意識狀態。小說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類比,象征性地展現了現代人的“非英雄”狀態:斯蒂芬要尋找精神上的父親,布盧姆則隻是一個平庸的小市民,他的妻子莫莉更沒有古希臘英雄妻子的忠貞,而是一個愛尋歡作樂的女人。在藝術形式上,小說將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力求用特定的形式傳達書的內容,並發展了意識流的敘述技巧。

伍爾芙

英國女作家。出生在倫敦一個文學世家,雖因身體關係從未上過正規學校,但在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下接受了多方麵的知識。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關注婦女的命運和權利,1941年在烏斯河投水自盡。伍爾芙創作上的主要成就在小說方麵,有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長篇小說《雅各的房間》、《黛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遠航》、《奧爾蘭多》、《幕與幕之間》、《一間自己的房間》等。她的作品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更強調“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在小說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創新。此外,她還是一個獨特的評論家,評論集《普通讀者》中的文章,寫了對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作家、作品的閱讀體驗,涉及小說、詩歌、理論等多個領域,推崇現實主義,見解新穎,多有啟發,為評論家和讀者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