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3)(2 / 3)

阿·托爾斯泰

蘇聯俄羅斯作家。出身貴族家庭,1901年前後受象征主義影響開始文學創作,發表詩集《抒情詩》。一戰爆發後,曾以戰地記者身份到過英國和法國。1918—1922年,過著流亡生活,1923年回到祖國,創作也開始發生轉變。他的代表作有三部曲《苦難的曆程》,長篇科幻小說《艾裏達》,長篇曆史小說《彼得大帝》、《伊凡雷帝》和中篇小說《糧食》等。三部曲包括《兩姊妹》、《一九一八年》和《陰暗的早晨》,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戰爭時期的曆史事件為背景,描寫達莎、卡嘉兩姐妹的曲折經曆,表明知識分子隻有與人民結合,獻身祖國才能獲得幸福。阿·托爾斯泰擅長描繪大規模的群眾場麵,安排複雜的情節結構,也是-一位語言大師。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出生於布拉格的猶太商人家庭。父親“專橫有如暴君”。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後學習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1923年遷居柏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說。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城堡》,短篇小說《變形記》、《鄉村的故事))、《地洞》等。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卷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如《審判》寫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製度的腐敗及其反人民的本質;短篇小說《變形記》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他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是他們之中受欺壓的弱者。他們對社會不平,但又無力反抗。他們孤獨、恐懼的這些變態心理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產物。他的作品畫麵支離破碎,主題晦澀不明。他被稱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

《城堡》

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未完成的長篇小說之一。寫於1922年,主要寫了土地丈量員K在象征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麵前欲進不能,欲遐不得,隻能坐以待斃的荒誕景象。它突出體現了卡夫卡的創作特色。但小說最終未能完成,據布羅德的回憶,卡夫卡原定的結局是K將“奮鬥至精疲力竭而死”,他臨終時才批準他的要求。這個城堡是整個國家的統治機器的縮影。它陰森地窺視著廣大的人們給人民造成的致命的威脅。在《城堡》中,卡夫卡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些帶普遍性的問題。這部小說是被認為以一種“卡夫卡式”的形象塑造和多層含義的隱喻來加以表現,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被認為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傑作。

卡讚紮基斯

希臘作家。出生於赫拉克利翁城, 1902—1906年間在雅典攻讀法律,後又 在巴黎學習哲學。早年接觸到柏格森的唯 生論哲學,深受尼采等人虛無主義思想的 影響。1924年從德國旅遊回來寫作了長篇 史詩《奧德修續紀》。這是同名的荷馬史詩 的續篇,共24卷。寫奧德修斯再次漫遊,建立了一座烏托邦並遇到基督、浮士德等各種象征性的人物。其中包括了他自己在思想上的主要矛盾和經曆。後期寫了許多長篇小說,《基督的最後誘惑》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試圖把耶穌還原為“人之子”,描寫了耶穌在走向十字架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來自外界和內心的誘惑,通過他來表現人類經曆過的所有階段。由於作品表現了耶穌和眾門徒的脆弱、膽怯等方麵,發表後引起較大爭議。

紮米亞京

俄國作家。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曾就讀於彼得堡綜合技術學校,後因參加革命活動被迫潛逃。1913年才取得在彼得堡的合法居住權。他從1906年左右開始創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外省小城》、《在遙遠的地方》和《阿拉德》、《島民》,長篇小說《我們》等。他的創作集象征、幻想和現實於一身,被稱為“新現實主義”。其中,《我們》描寫了千年後人類居住在一個巨大的玻璃城堡裏,沒有姓名,隻有編號,一切生活都按照嚴格製定的日期表進行,人們的任何生活都沒有秘密可言。這部小說成功地運用荒誕、象征、夢幻和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法,思考人性和非人性、道德和不道德等悖論,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的發展表示擔憂。它被譽為20世紀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勞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