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寧
俄國作家。生於一個破落貴族的家庭。中學未畢業就步入社會,做過校對員、圖書館員、助理編輯等。1887年開始發表詩作,1903年以詩集《落葉》獲莫斯科學術院的普希金獎。十月革命爆發後流亡法國直到去世。布寧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上的成就最大,早期作品主要描寫貴族莊園生活,如短篇小說《田間》、《末日》等。1910年的中篇小說《鄉村》,使他成為俄國文壇上的第一流作家,標誌著他的創作視野有了變化,更加關心農民和俄羅斯的命運。此後,布寧創作了一係列反映農村落後和農民愚昧的中短篇。流亡國外以後,布寧的創作仍充滿活力,除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外,還有將近200篇短篇小說。布寧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於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於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1933年,“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辛格
愛爾蘭戲劇家。出生在基督教家庭,曾在都柏林三一學院學習。1894年起先後在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留學,結識了愛爾蘭革命運動中的過激民族主義者,參加了愛爾蘭文藝複興運動。1898年後,曾5次到阿蘭群島調查農村生活,並於1907年出版了《阿蘭群島》一書,他的戲劇基本都取材這本書中搜集的民間傳說故事。主要作品有《騎馬下海人》、《狹穀的陰影》、《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補鍋匠的婚禮》等。他的創作把農民和農民的語言搬上了舞台,從平凡小事中發現濃鬱的詩意,給20世紀初“優雅”而沉悶的英國舞台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普魯斯特法國小說家、評論家。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他自幼體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中學畢業後入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法律係,聽過柏格森的哲學課,深受影響。不久,開始涉足上流社會,出入文藝沙龍。1892年起參與創辦《宴會》雜誌,並在上麵發表短篇小說和隨筆。1896年他將已發表過的10多篇作品編 輯成《歡樂與時日》出版。之後他撰寫了長篇自傳體小說《讓·桑特依》,寫的是童年時代的回憶,但1952年才出版。
此外,他還翻譯了英國美學家約翰·羅斯金的著作《亞眠人的聖經》、《芝麻和百合花》。1906年父母去世後,他閉門寫作,除闡述美學觀點的論文《駁聖·勃夫》外,開始了文學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的創作,這部小說使他成為意識流小說流派的開山鼻祖,並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
《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小說以第一人稱寫成,開頭部分寫敘述者馬賽爾在臥室裏追憶童年時代,由一天早晨母親給他吃的名叫“瑪德萊娜”的小點心,想起了小時候姑媽給他吃的泡在茶裏的點心的味道。由此又想起了和斯萬特家與蓋爾芒特家的交往,想到了他的初戀和對蓋爾芒特夫人的愛慕。又想到了在海濱和阿爾貝蒂娜的一見鍾情及二人短暫的共同生活,最後想到了阿爾貝蒂娜的死。時光流逝,馬賽爾認為,除了藝術外,任何事物都是不能真正固定和為人所了解的。這部巨著就是他為自己的生命豎起的豐碑。小說的故事沒有連貫性,中間經常插入各種感想、議論、倒敘,語言具有獨特風格,令人回味無窮。這部作品改變了對小說的傳統觀念,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使潛意識成了真正的主人公。
德萊塞
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和代表作家。出生於破產小二亡業主家庭,中學畢業後便自謀生計,長期在底層掙紮,這段經曆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1892年,他成了一位記者,走訪了芝加哥和紐約等城市,廣泛接觸和了解了社會生活。德萊塞的創作可分前後兩個時期,俄國十月革命是他思想和創作的轉折點。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天才”》和((美國的悲劇))等。這些作品基本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表麵下的罪惡和社會的貧富對立。尤其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美國的悲劇》,寫一個窮教士的兒子為追逐權力和金錢而成為殺人犯的故事,揭露了利己主義和金錢至上的觀念對人的腐蝕。另外,他在創作中較早使用了弗洛伊德學說的一些理論來塑造典型形象,如潛意識、幻覺、夢境和性的壓抑與升華等。瓦萊裏法國詩人。出生在地中海海濱的塞特市,父親是海關官員,家境富裕。中學畢業後進入蒙彼利埃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定居巴黎,在國防部、通訊社等處任職。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創作,早期詩歌受象征派影響,以富有音樂性的詩句和象征的意境,抒發夢境和默想,後收入詩集《舊詩集存》中。後期發表有詩集《幻美集》等,表現了玄虛的思考和空靈的抒情,代表了他的獨特風格。1926年發表的詩歌《海濱墓園》是其代表作,從自然永存和人生無常的對比中,烘托出肯定現實、麵對未來的積極主題。瓦萊裏的詩歌偏重形而上學的思考,充滿自我陶醉和深奧的玄想,講究格律,十四行詩在藝術上尤其精湛。曾被評為法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