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經皮髓核摘除術的發展沿革(1 / 3)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效果有時不能令人滿意,非手術療法療效的優良率甚低,一般在30%~60%。各種非手術療法中,效果較好些的是牽引療法和推拿療法。我們施行的持續牽引療法,都是在住院條件下進行的,有嚴格的監督管理,完整的病曆記錄和係統的觀察,療效優良率是67.7%。而目前廣泛施行的間斷牽引,都是在門診條件下施行,沒有統一標準的方法,任意無限增加牽引重量,幾乎都達到超重磅牽引的程度,沒有係統的觀察和完整的病曆資料,尚未見有關療效的報道,所以很難認定它的療效。我們施行的推拿療法療效優良率是69.7%,與持續牽引療法療效相同。較之非手術療法的其他方法,效果較好。但總的來說優良率甚低。傳統手術療法的療效,一般優良率是75%~85%,有報道達到95%者。我們的傳統手術療效的優良率是95%。但傳統手術創傷大,恢複慢,並發症及後遺症較多。

尋求提高現有療法療效的辦法,尋求新的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法,一直是骨科醫師努力的方向。

第一節產生的基礎與條件

追溯早在1948年Valls和1956年Craig就報道了從後外側進達脊椎的手術途徑。Craig的手術器械被應用於椎體活檢。l973年1月,Craig曾對l例60歲的脊髓造影證實為L3-4、L4-5椎間盤突出的病人用一套管抽吸L4-5椎間盤,之後施行椎板切除術,僅見L4-5椎間盤有小的膨出。Kambinl973年曾於傳統手術的同時在椎間盤後外側鑽孔,以求能預防複發,施行4例。但是沒有作為一項獨立的治療方法施行。

第二節經皮髓核摘除術的產生

日本土方貞久根據椎間盤造影的病人中有於造影之後症狀減輕或消失的經驗,認為與其說症狀是由於突出和後方骨刺的大小,勿寧說是由於擠壓出這種突出結節的力量,即椎間盤內壓所左右。於是試用以造影針抽吸髓核,結果失敗。乃設計一套通過3mm套管鉗夾髓核施行摘除的器械,於1975年3月6日施行第l例,即獲成功。在東京電力病院醫報l975年第5期以《關於經皮髓核摘除法》為題報道。土方貞久長期堅持認為這是一種介於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一種治療方法,而不是手術。其後為便於有效地施行摘除將套管為4~5mm,製成5種7件的配套器械。1976年在日本整形外科學會會誌上報道37例40次治療結果,優7,良20,可7,不可6,早期優良率67.5%,隨訪27例,療效優良率62%。提出:摘除量少、高齡、脫出型椎間盤突出影響療效。術後隨訪中髓核造影證實,術後9個月椎間盤纖維環後外側的鑽孔仍有導液引流的作用。但脊髓造影認為突出結節的大小沒有改變。故認為其作用機製是摘除髓核使椎間盤內壓下降,減緩突出對神經根及周圍痛覺感受器的壓迫,使其安定化,從而使症狀緩解。l988年以經皮髓核摘除法為題參加在美國召開的經皮髓核摘除術國際專題研討會,介紹其l2年的臨床經驗。被與會代表公認為最早施行此新治療法者。至l993年已積累l8年300餘例的經驗,療效優良率為72%。

第三節經皮髓核摘除術的推廣與認定

1983年日本澤海明人發表了關於經皮髓核摘除術的臨床經驗報道,旅行治療43例,療效優良率77%。認為突出型較脫出型效果好,但其病例中脫出型占37例,突出型者僅6例。

同年美國Kambin報道《腰椎側方經皮椎間盤摘除術初步報告》,介紹9例的臨床經驗。文章發表在《ClinOrthop》1983年174期。僅以9例為臨床資料刊出,足見其可取之處在於方法的先進性及發展的前景。

在此期間,土方貞久以《經皮髓核摘除法》為題在《手術》、《整形外科》、《整形外科MOOK》、《日本整形外科學會會誌》等刊物上多次發表論文報道,且此療法被納入大穀清著《脊椎外科》(1981)一書中。對美國Kambin1983年的報道,土方貞久在文中表示為此法得以推廣而欣慰。1987年Kambin發表《經皮後外側椎間盤摘除術的解剖和機製》,介紹l0例術前、術後椎間盤內壓的改變,研究結果表明術後椎間盤內壓明顯下降,認為是該療法的主要作用機製。對L5—S1節段椎間盤,根據解剖學研究,認為通常是進不去的,在適應證列表中將L5—S1節段椎間盤突出症列為部分適應和部分不適應的範疇。

1988年10月在美國費城召開經皮髓核摘除術國際專題研討會,日、美、德、法、瑞士等國介紹了各自的方法和經驗,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大部在《ClinOrthop》1989年238期上發表。這時的經皮髓核摘除術,雖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相同,但在摘除髓核這一主要部分上具體作法已開始向多方向發展,有手技操作者,有自動(電力驅動)操作者,鉗除者,切吸者,有混合使用者。器械方麵趨向於大型化、複雜化。有為解決L5—S1節段椎間盤經皮髓核摘除術而設計一套彎曲器械者(Onik等),也有將內窺鏡技術引進經皮髓核摘除術中,製成椎間盤鏡(Discoscopy),其應用情況也於此次會議中有報告(Schreiber)。在此次會議上,學術界公認經皮髓核摘除術是土方貞久所首創。

第四節國內引進與推廣

在我國是從1986年4月23日由作者采用這項治療技術進行治療的,並即取得成功。1987年9月在湖南省外科學會上報道,同年11月應邀在湖南省頸肩腰腿痛學術會議上報道。l989年在第三屆全國骨科學術會議(重慶市)上報道。l990年8月應邀在全國骨傷科矯形外科脊柱外科學術會議(烏魯木齊市)上,以《關於經皮髓核摘除術的三個問題》為題發表了作者有關此療法的第二篇論文。介紹了作者施行經皮髓核摘除術過程中著重解決的①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分型;②關於經皮髓核摘除術的適應證;③L5—S1節段椎間盤施行經皮髓核摘除術的可行性及技術等三個問題。這時作者施行於L5—S1節段椎間盤摘除術占病例數的50%,是國內外文獻中最高的。應中華骨科雜誌總編輯郭世紱教授之約,1991年7月以《經皮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發表於《中華骨科雜誌》11卷4期上。這是國內第一篇有關經皮髓核摘除術的臨床經驗報道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l993年13卷1期《中華骨科雜誌》又發表了作者的《關於經皮髓核摘除術的三個問題》。

與作者1990年同時參加全國骨傷科矯形外科脊柱外科學術會議的華北石油管理局職工總醫院的張振家報道了《經皮穿刺腰髓核摘除術的探討》,介紹臨床4例治療經驗。遺憾的是由於某些原因這項治療技術未在該院繼續進行。